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 常德新版首页
  • 开准“药方”拔穷根——看脱贫攻坚的“桃源答卷”
开准“药方”拔穷根——看脱贫攻坚的“桃源答卷”
2020-07-06 23:52:18 来源: 作者:鲁融冰 周友道 郭婧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记者 鲁融冰 通讯员 周友道 郭婧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只有找到“病因”,开准“药方”,才能彻底拔掉“穷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桃源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聚焦聚力增收增效、稳定脱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盛夏时节,记者穿行在广袤的桃川大地,见到一座座安置小区鳞次栉比、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开花、一处处扶贫车间马力全开、一张张幸福笑脸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华丽蝶变。

“山民”变“城民”

云端之上居家乐

西安镇位于桃源县西南部,距县城约90公里,与益阳安化、怀化沅陵交界,是典型的山区乡镇。这里层峦叠嶂,溪水潺潺,常年云雾缭绕,俨然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

然而,长期以来,生活在这方“世外桃源”里的人们,却因交通不便、耕地有限等因素,饱受贫穷困扰。全镇11个村(居)中,有10个是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3246人,约占总人口数21%。脱贫攻坚战吹响号角后,西安镇成了桃源县的主战场,易地扶贫搬迁也成为这里打响的第一战。



(安置小区门口设有扶贫车间)

44岁的周小花原住白洋坪村,该村是全镇最偏远的村。门前的一条溪流,成了周家人“与世隔绝”的鸿沟。“来镇上看病,要绕道20多公里,老人走不动,就得请医生跋山涉水上门来。”周小花说,这都还好,关键是孩子读书不方便。

“村里的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儿子必须来镇上接着读。”无奈之下,周小花索性在集镇租了间门面,靠着理发的手艺,过上了陪读生活。只是,每年6000元的租金,让本就贫寒的家庭捉襟见肘。

跟周小花一样,西安镇有177户696名贫困对象,急需搬出大山。然而山区没有大片平整地。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安镇耗资556万元在镇中学旁爆破40万立方米土方。开山填凹,为常德市最大的集中安置点辟了地。



(邓赛容和工友们忙得不亦乐乎)

雨雾萦绕下,位于集镇中心的安置点内,8栋连排的居民楼格外气派。来自全镇7个村的贫困户,结束了“一年到头进不了几次城”的历史,从“山民”变成“城民”。周小花将理发店迁入新居,省下门面租金,一年到头能轻松存下1万多元。

不仅要搬得出,还要让群众扎下根,过上好日子。西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超介绍,为实现这一目标,镇里引进常德金磁电器有限公司,将生产电感元器件的扶贫车间,设在了安置小区大门口。从6月15日试产以来,已吸纳贫困群众44人就业,能长期提供稳定工作岗位150个。

在车间绕线工位上,49岁的邓赛容正忙得不亦乐乎。她原住在土洞溪村山顶上,虽说离集镇只有4公里,但往返一趟要2个多小时。因丈夫10年前患上强直性脊椎炎,丧失劳动力,且先后花费医药费20万元,导致家庭贫困。这些年来,邓赛容四处漂泊打工糊口,根本无暇顾及家庭。“这下好了,住进了三室两厅的新房子,出门走几步就能上班,既能顾家又能挣钱。”她告诉记者,随着手法熟练,每月最多可挣3000多元,她感觉很知足。

如今,西安镇还发展了食用菌产业,不仅提供众多就业岗位,还能为贫困户分红增加收入。全镇10个贫困村,均已如期退出贫困村序列。

产业助增收

茶园飘香幸福来

6月29日上午,雨后放晴,记者走进桃源县茶庵铺镇,仿佛置身绿海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满满的茶叶清香。在湖塘村燕家坪组,一场别开生面的屋场会正在火热进行。10多名贫困户正和常德市委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平一起,畅谈村里茶旅产业今后的发展规划。



(屋场会上话脱贫)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给我们铺了条致富路。”说这话时,52岁的张玉斌眼眶红润。她的家庭属于因病致贫,全家以前住在山湾的一处尾矿库边,自行车都要靠人背进去,没有一个亲朋好友过来串门。政府和工作队动员他们搬迁到燕家坪组后,生活开始发生改变,并于2016年实现脱贫。

“我们加入村里的茶叶合作社,每年有分红和土地流转费,还有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张玉斌说,工作队给她家送去了两头仔猪和30只小鸡,几个月后就会有收获。“加上老伴和孩子在外务工收入,以及各项补助,我们一家四口今年人均收入可超过1万元。”



(茶庵铺镇的翠绿茶园。桃源融媒供图)

“发展产业扶贫,重在群众受益,持续稳定是关键”。茶庵铺镇党委副书记刘苏兰告诉记者,为使贫困人口得到持续有效帮扶,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茶庵铺镇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带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的委托帮扶项目,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增产增收、实现就业、发展产业,帮扶成效显著。

湖南百尼茶庵茶业有限公司是茶庵铺镇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和茶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2018年以来,先后承接财政专项产业扶贫项目3项,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贫困人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形式持续稳定帮扶全镇贫困人口,总计带动362户贫困户发展产业,2018年以来累计给本镇贫困人口分红66.65万元。

此外,夷望溪茶业有限公司、铭睿茶业有限公司以资金入股形式给贫困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2019年以来累计分红给帮扶贫困人口22万多元。

劝学更扶志

琅琅书声铺前程

观音寺镇的李芳(化名)毕业后在长沙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工资近4000元。在霓虹闪烁的城市里,李芳早已不是当初迷茫的贫困家庭女孩,而成为了眼界开阔、自信爽朗的新女性。

“感谢他们接我回来。”李芳说,因家庭贫困和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她曾辍学在家。在情感缺失下,她陷入早恋,只身前往云南省大理市永平县龙街镇会网友,十余天不愿回家。最终,是由校长、镇干部、警员、亲人组成的保学团,驾车1500公里把她劝回来的。



(为寒门学子发放爱心物资)

参与劝学的校长龙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男方家庭条件比女孩家更差,“两个人还只知道玩,不努力不上进,贫困的根子怎么斩得断?”

为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从根本上斩断贫困的延续。2018年,桃源县深入推进“三帮一”劝返复学工作,共劝返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困难学生21人。李芳也在老师的感化下,改变了观念,终在琅琅书声中,迈上了光明的人生轨道。



(送教上门,一个都不能少)

而像浔阳街道福庆山村吴彩虹一样的残疾少年,却无法正常上学。为此,漳江中学安排教师为她进行了两周一次的送教上门服务。桃源县还定期对送教学校、送教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和指导,仅2019年下半年就有559名残疾儿少通过随班就读、入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接受了义务教育,没有一名孩子因残因贫辍学失学。

此外,桃源县自2019年开始,投入1.84亿元,启动了农村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4年间桃源县还补充1500名教师充实偏远学校师资力量,让贫困学生在精准资助基础下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