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血染国土气壮山河——山人
发布时间:2010-09-06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作者:山人
  因与常德有关的喋血孤城电影,轰动了全国,加之这部电影的策划,剧本,拍摄制作都有我认识的很多朋友,而且在拍摄中,我在三湘都市报发表了多篇新闻,为此,我一定要抽空观看这部电影,看后心灵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夜提笔舒怀,已慰民族先烈。 中国拍摄了许多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的是正面战场国军将士英勇杀敌、防患御辱的英烈功勋。 

  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为发端,大陆拍摄的反映国军抗战的影片分为几大类型。蒙难题材:《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栖霞寺1937》、《南京!南京!》;战斗题材:《七七事变》、《铁血》、《兵临绝境》、《大捷》、《浴血疆城》;特战题材:《喋血黑谷》、《生死千里》;喜剧题材:《三毛从军记》;等等。 

  海峡对面的中国台湾,也拍摄了《笕桥英雄传》、《八百壮士》、《英烈千秋》。 

  《喋血孤城》,原名《常德大血战》,是常德的一位本土企业家陈建成先生投资拍摄的又一部表现正面战场的影片,国军师长余程万喋血孤城的壮烈故事,被国有电影厂、民营公司、省委宣传部、市政府联手拍摄、搬上银幕。从中,可以看出当下大陆对于正面战场抗战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当下电影产业的形态。 

  八一厂导演沈东,近些年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少年英雄》、《惊心动魄》、《枪手》、《太行山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惊天动地》,一步一个脚印,直至《喋血孤城》,渐成战争题材导演大家。沈东以及八一厂的各个创作团队,为步履艰难的战争片创作存续了血脉,也将在未来的复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影片忠实地表现了以余程万师长统领下8529名57师虎贲战士喋血孤城的故事。 

  日军“中支派遣军”第11军发动常德会战的战役目的,不仅仅试图实现占领常德的战役目标,更是一次战略性的大行动。 

  抗战进入第六个年头,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日军正在给正面战场加上最后一根压倒的稻草。重庆,成为日军进攻作战的一个战略方向。南京沦陷,武汉沦陷,假如再拿下重庆,很可能引起国军内部的连锁负面反应。之前的“右钩拳”鄂西会战没有成功,日军又策划了“左勾拳”常德会战:切入湘西,打开四川贵州的门户。假如常德会战得手,日军将依靠鱼米之乡的物资,进一步绕道川东,直指重庆。同时,这一次作战还兼有吸引远在印缅的中国远征军回援、破坏同盟国对中国抗战信心的企图。所以,在易攻难守的常德城展开保卫战,就有了多重的意义,牺牲掉57师,也要死守标志性的常德——蒋的国际电报,是有战略思考的。 

  同时,国军方面的74军,是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74军为国军精锐,抗战期间连战连捷,特别是作为薛岳第9战区(湖南、江西战场)的战略机动军,长期以来险战恶战无数,为日军深恨。王耀武、余程万、张灵甫等将领,亦为对方熟知。74军调到陈诚第6战区(湖南、湖北西部战场)后,被派去防守日军未来进攻的目标常德、石门、桃源——正好成为日军试图合围铁军的大好机会。 

  《喋血孤城》忠实地表现了常德会战的过程,徐家湖狙击战、河洑保卫战、德山保卫战、城门血战、毒气战、街巷战,仗仗惨烈,个个不屈。中国的虎贲男儿,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堡垒,捍卫着身后最后的土地。从余程万师长,到连长、战士,各具风貌,以血泪写下壮士诗篇——一个个俯拍的画面,宛若抗战题材绘画中的画面,浓墨重彩,力塑群像,令人久久难忘。 

  常德会战的国际影响巨大,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美国媒体报道:“此一役对中国而言,是证明其士兵之作战能力;对其盟友而论,亦足证明中国虽处于极大困难之中,尤能渡过难关,击退敌人。”战后,同盟国更加坚定了支援中国抗战的信心,大批物资源源运入中国;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也得到重视,不断增强着力量,直至掌握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 

  由于条件的局限,影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创作思路上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影片完全可以抛却两方大本营的传统思路,不表现日军指挥部,只用历史资料做隔断,将笔墨集中在57师方面,让一些细节的刻画更加充分;血战到只剩300人的时候,后方的医院依旧安稳如常,有些不合情理;结尾余程万率众突围的拍摄方法,基本重复了《太行山上》郝梦龄率众冲锋的方式,没有什么创新之处。 

  其实,这可能正是表现常德大血战的一处难言之隐。 

  历史上,余程万师长在血战十数日后,并没有与常德城共存亡,而是选择了带领残军突围过江,寻求友军支援。数日后,友军反攻,常德失而复得,战役目标达到。余程万渡过沅江后,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然而,战后的检讨中,余程万却被归入了逃跑将军的行列,被判处死刑。后来经常德百姓联名请愿,才改判有期徒刑。将军一战成功,却因为最后关头的放弃,玷污了自身的荣誉。 

  与此同命运的,还有后来死守衡阳的方先觉将军。 

  本来,影片可以就余程万的突围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涉入对国人战争观念乃至于国民性的深层层面。但是影片没有做,似乎也无法做——在当下的电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这样的探讨仍旧难以实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人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 

  阵亡将士纪念塔上的文字。血浓于水,那一段历史,不能被遗忘,也没有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