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桃花源的风光足为外人道也
发布时间:2014-04-11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作者:唐静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当代华文文学小说类当中异军突起的一个新类型,它的正式定位,应可溯源于郑州1985年「小小说选刊」这本半月刊杂志的问世;接着,「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于1992年在上海诞生,使得华文世界的小说形体由原来的长篇、中篇及短篇三大家族又添生了最新的一族,也就是从短篇小说中胎衍出来,成为华文小说脉流四大家族中最年轻、却是最受宠爱的一员。经过「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以及「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多年来的大力推广,目前,它更是受到海外华文写作界的欢迎,成为小说创作及阅读人士心目中的主流文类。

    而,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也在全中国风起云涌的微型小说推广风潮中,目标明确、众志成城地奋力不懈推动发展,终于成为全国为之侧目的一块创作园区。在这儿,有勤奋用心的园主和园丁努力灌溉,庄稼人则用心耕耘,终致奇花遍开、异果丰收,在欣欣向荣的绿野天地里,文墨之香处处可闻,创作成果人人分享。我这里暂且不谈创作微型小说的技巧和内涵,仅就武陵区小小说创作风气与成就「这个活现象」来略作一番个人观察的心得报告。首先,我对于「现象」一词的诠释和定义是:「当下频频受到关切、谈论并具有感染效应的某种特殊事态之存在,便可视之为一种现象」。今天,武陵区的人文风景赢得全中国的认同和肯定,并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在这儿挂牌奠基,表示这个地区在这块文学创作的领域已经代表某种程度上引领风骚的价值定位,这不正是引人侧目的一种现象吗?!──根据手边的资料(武陵小小说经典)显示,武陵区持续有恒从事小小说创作及发表的作家有40位之多,其中约有10位在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量;打进「中国小小说50强」的常德作家就有3位(白旭初、戴希、伍中正),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与成就。

    然而,促使眼前的荣景更上层楼、在层次上继续提升向前突破,也应是这个创作重镇放眼远眺、志在四方的一道课题。换言之,地域小小说的发展不应自我划地为牢仅以地方成就为限,具有中国特色的常德武陵微型小说应该抱有一番雄心走向外面的世界,胸怀国际,力求溶入世界文坛,扩大桃花源的板块,将格局做大,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份,以此为职志。

    说到这里,先让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微型小说在欧洲的生态现况──尤其华文微型小说在欧洲发展的情形。

    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是在2008/2009年正式将华文微型小说的概念引进欧洲,让文友们认识到有这么一个小说新型式的存在。记得2008年年底,欧华作协俞前会长力工和朱前副会长文辉两人首度受到「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的邀请,前往上海参加「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该活动是第一次在华文发源地的中国本土举行,也是欧华作协与这个新小说型式的第一次结缘,拓展了创作概念上新的认知视野。回到欧洲后,乃于翌 (2009) 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8届年会上,将如何推动会员们从事微型小说创作的理念付诸讨论,最后便有了鼓励大家执起笔来书写并集体出版一部属于协会微型小说专辑的动议。经过一番集思广议,便成立了编辑委员会,陆续展开具体的行动,透过网络向会员们传递这方面的创作知识,并交流意见和经验。2010年7月,终于顺利在台北推出了上下两册的欧洲华文作家微型小说选──「对窗六百八十格」(后来也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凌鼎年加以整理修编,在中国推出了简体字版);继之,又于2011年11月推出欧华作协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迤逦文林二十年」,在这本集子里也网罗了会友们的微型小说作品11篇。因此可以这么说,目前在欧洲有组织地推动且参与中国微型小说组织互动的,当以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为主(当然也有不少非欧华作协会员的作家也个别向中国刊物投稿,经营他们的微型小说作品)。

    就德语系的欧洲国家观之,我手头所拥有的正式资料显示,整整30年前,也就是1983年,瑞士有个叫作「瑞士观察家」(Der schweizerische Beobachter)的社会政论杂志发起一项史无前例的「全民写小说」(Das Volk schreibt Geschichten)活动。投稿的作品有一万多件,最后由评委选出1635件终审作品,获奖的有20人/件。2011年「一瞥晚报(Blick am Abend)」也举办以「渴望」(Sehnsucht)为主题的微型小说征文赛;大型日报「苏黎世广讯报周末增刊杂志(Tagesanzeiger-Magazin)」更是刊载过一阵子的72行微型小故事,引起读者的热烈回响。睽诸入选的作品,多以折射人类共性以及反映人生共相为主,透过情意境的描写,来观照世间万象与人生百态。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2009年9月也曾以德文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那股臭香」)参加苏黎世市政府举办一项名为「婆婆妈妈的故事」专题征文比赛,其主旨在鼓励全民不分男女老少,将其针对妈妈或祖母的印象与感受写成感人的小故事,篇幅以3千个字母所组成的字句为限(大致与现行华文微型小说的标准篇幅1千5百字相当)。该项征文活动不分名次也不发给奖金,但只要被选为佳作,便会由主办单位敦聘多位广播及戏剧演员,安排在10月24日的公开朗读大会上,专业性地将作品朗读给现场观众欣赏。这一朗读活动,举办一天一夜,听众必须购买门票进场。结果我的作品也因小说中的母爱描写情节感人,写的虽然是以台湾为背景的故事,内容却具备人性共相的特质,故能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应之下引起德语评审的共鸣,因而荣获上榜,在舞台上被公开朗读。

    多年来我观察了上述瑞士推广「小故事」的写作运动,入选的作品端在显扬「普世价值」、「人类共性」及「人间共相」,这便是他们「检验好作品的唯一标准」!

    2012年底我有缘在上海举行的微型小说研讨会中获得戴希先生致赠的两册专编文集,都是武陵区大力推动这一文型展示其具体成果的成绩单。经我仔细拜读了书中各家的精心作品,发现都具备这些元素,例如戴希的作品「每个人都幸福」、「羊吃什么」、「领导上镜问题」、「扶贫」、「最好最珍贵的东西」等多篇;白旭初的「小保姆」、「森领导」、「夫妻伴舞」、「女儿长大了」、「农民父亲」、「老林」等;伍中正的「紫桐」、「就要那棵樹」、「周小魚的愛情」、「籽言」、「羊子善」等;刘绍英的「渔鼓」、「三棒鼓」、「相亲」、「苇叶青青」、「春到浬水河」、「杜十娘」等;欧湘林的「红嘴儿」、「野味」、「村前村后」、「茶友」等;还有包括唐静「美人如花隔云端」在内的许多作家力作。据我观察,一般写作朋友创作微型小说的笔法,多半只有故事表面皮相的述说,缺乏人类内在心性共相的剖析,同时也较疏忽透过艺术处理的手法让作品辉耀出文学性的光芒。然而,上述所举这几位(还有其它更多武陵作家)的小小说作品,基本上都具备了超越皮相窠臼的优点,字里行间突破地域籓篱,反映人类共性和凡尘共相,堪以引起中外读者的共鸣回应,成为融入世界文学的一股驱动力。短小精干的文体,是当前全球书写的共同语言、形式及趋势,华文蕴含了营造意境的语言特质,具有艺术处理的先天优势,因此,中国──尤其武陵区──的微型小说自然便具备了走向世界、与国外文学界接轨互动的发展空间。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郭虹教授在她的专论「悦读常德优秀小小说选」里析释常德市武陵区微型小说(小小说)蓬勃发展的非凡现象时,是以「一道亮丽的风景」来作具体的形容。今天这道亮丽的风景有待传世,更亟待向外推广。是则,翻译与交流,寻找国外尤其欧洲文学、出版界互补合作出版,应是具有意义的作为。所以我要說桃花源的风光足为外人道也!

(口述:朱文辉,瑞士籍作家,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