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七)
发布时间:2018-08-2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七)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治本之策,石门如何发展产业引来致富活水——

产业龙头舞起来 群众腰包鼓起来

位于三圣乡的龙头企业——汉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现代化、花园式的养殖基地。


光伏发电产业蓬勃发展。


一片“金叶”富万家。图为南北镇的烟叶基地。


茶农采摘新鲜的茶叶。

产业凝聚“合力”,引来致富“活水”。

姜鸿丽 贺欣初 李 飞 胡红霞

盛夏时节,走进群山环绕的石门,目之所及,满眼翠绿。百里茶园,遥看共长天一色;万顷烟垄,近观与莽林同秀;蔬菜瓜果,点缀于青山之间;生态养殖,似花园别有洞天。一幅生机盎然的产业画卷以山为轴,徐徐铺展。产业扶贫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令人啧啧称奇。

这些变化得益于石门县委、县政府实施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脱贫路径,发挥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依托传统特色产业,适时发展新型产业,为贫困户拓展了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

主导产业挑起扶贫“大梁”

8月18日傍晚,烟叶种植大户康存广正在烤房里,烘烤刚刚采收的5000公斤新鲜烟叶。“这些‘黄金叶’,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康存广笑着说。

今年43岁的康存广家住石门县南北镇黑头岩居委会。这里地处深山,特别适合发展高山优质烟叶种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几年前,康存广因为没有收入来源,没有住房而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挣钱,他曾南下打工,到头来却入不敷出。2014年,康存广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干部和居委会的支持下,他回家种植烟叶。石门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与他签订种植合同,派出高级烟叶技术员指导烟叶种植和烘烤,为他的烟叶种植上保险,当年就脱了贫。

康存广越干越起劲,去年烟叶收入达到了十来万元。今年,他种植的80亩烟叶,加上200多亩高山蔬菜的管理费用,收入预计达15万元。“在政府的产业帮扶下,短短几年,我就住上了小洋楼,还娶了老婆生了小孩。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产业扶贫带来的变化,康存广显得特别激动。

石门县把山区劣势变优势,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高山优质烟叶产业,为贫困户脱贫“输血”又“造血”。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为贫困户签订单,送技术,买保险,并加大对烟叶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该局局长高鸿介绍,如今在石门县,现代化的烤烟房随处可见,南北镇和壶瓶山镇的烤烟种植已成为全省“芙蓉王”品牌烟叶种植核心基地,实现了优质订单烟叶生产。今年,公司与全县674户烟农签订烟叶种植合同,面积达1.57万亩,产量预计达4.05万担以上,产值6000多万元,带动146户贫困户种植烟叶并成功脱贫,今年预计亩均收入3750元,户均收入6.8万元。

像烟叶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样,石门重点发展了柑橘、茶叶、蔬菜、石门香猪、土鸡、马头羊、岩蛙养殖、林业、 电商、光伏发电、旅游等十多个主导产业,挑起了产业扶贫的“大梁”。

除15个城市社区外,全县316个村每村都发展了1个以上主导产业。其中150个村发展柑橘产业,带动贫困人口8343人实现增收,石门县荣获“2017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64个村发展油茶、无患子等林业产业,带动贫困人口10250人实现增收;117个村发展茶叶产业,带动贫困人口4500户13000多人实现增收,石门县荣获2017年度“中国茶叶扶贫示范县”。全县土鸡养殖规模达到2400万羽,带动贫困人口4224户12380人实现增收;年出栏香猪5.5万余头,带动贫困人口5099户15308人实现增收。62座光伏扶贫电站全面建成并网发电,受益贫困人口达16691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门县将旅游扶贫工作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十大工程”之一,列入了《石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扶贫”模式,带动2535贫困户、8365人实现稳定脱贫。2017年接待乡村旅游243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接待人次40%。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呼南高铁、张吉怀高铁过境设站,石门全域旅游将登上新的高峰,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走上美丽经济致富路。

龙头企业带富深山万家

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石门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快扶贫产业发展。该县依托湘佳牧业、稼禾农业、渫峰茗茶、汉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基地+贫困户”等模式,确保贫困户稳步增收。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市场、一头对接贫困户,把扶贫农产品销售到成千上万的顾客手中。31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70个贫困村建立了扶贫产业基地,其中,龙头企业湘佳牧业的产销对接带动脱贫的实践尤其可圈可点。

8月中旬,笔者来到石门县磨市镇鲍家渡村,踏访这家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家禽扶贫养殖基地,恰巧碰上首批饲养的石门土鸡出栏。10多辆运鸡车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公路上穿梭,20多位贫困户组成的抓鸡装鸡队伍忙个不停。询问他们一天的收入情况,一位60多岁的老农笑着说:“鸡场是按抓鸡的总重量算的,一公斤9分钱,我昨天拿到110元,今天应该还多些。”这是龙头企业湘佳牧业精准脱贫的一个场景。

3年多来,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湘佳牧业主动投身脱贫攻坚,实施“5000万羽石门土鸡精准扶贫项目”,形成了“山村建基地,家庭办农场,城里拓市场”的扶贫模式,先后建起了岳家棚、鲍家渡、犀牛坪、下官坪四大家禽扶贫养殖基地,吸纳4224户贫困户参与石门土鸡养殖,带动12380人实现增收。生鲜家禽促销员岗位向石门山区贫困人口倾斜,3年聘用了1500多名贫困人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门样本”。

“公司+贫困村养殖基地”这种主体扶贫模式的操作办法是,整合县级扶贫专项配套资金和后盾单位资金100万元,在册贫困户组成养殖专业合作社,每户向县农商银行申请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用于养殖基地建设。扶贫贴息贷款由湘佳牧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每批次养殖过程中所有物料成本200万元由湘佳牧业提供。

基地建成后,湘佳牧业派遣一名场长进行托管,村里安排贫困户10人左右,通过技术培训养鸡就业,保价回收成鸡,确保贫困村年养殖效益40万元以上,贴息贷款贫困户年均分红3000多元。

新铺乡岳家棚村是石门第一个扶贫养殖基地实施村,基地建成3年来,村集体每年获得养殖效益40万元,27个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的贫困户年均分红3000多元,显现出良好的脱贫效益。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湘佳牧业结合石门山区气候、环境、交通等实际情况,还探索出“村村联合、共建共享”的家禽养殖脱贫新模式。

磨市镇包家渡村脱贫养殖基地由该镇5个贫困村联合建场,成为湖南目前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家禽脱贫养殖基地。基地拥有鸡舍16栋,年出栏商品鸡200万羽,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润320多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5个,可使400多贫困户获得长久稳定收益。

除了山村建基地,湘佳牧业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养鸡带富实践,探索出“公司+贫困户散养石门土鸡”模式,发动贫困户散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门土鸡,增收脱贫。

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或自有林权山地,散养慢速型石门土鸡,每批养殖6个月,一年养殖两批,每批500至1000羽。湘佳牧业为贫困户提供30日龄脱温鸡,贫困户用自产的玉米、红薯、蔬菜、牧草和天然野草、昆虫、山泉水进行散养。湘佳牧业与贫困户签订养殖合同,统一对散养户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每只鸡的养殖利润达到15元以上,贫困户年养殖收入可达3至4万元。

太平镇犀牛坪村贫困户唐敦武,就是该镇400多贫困户散养石门土鸡的典型代表。

唐敦武可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曾经误入歧途的他,家里土砖房都空了8年。重新回归社会的唐敦武,在湘佳牧业的帮助下散养石门土鸡,第一年获利3万块。唐敦武尝到甜头,安心留在家里养鸡。2016年,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扶持下,家里盖了新房。2017年,又新建了2栋鸡舍,扩大养殖规模,收入达到8万块。

贫困户散养的石门土鸡,由湘佳牧业统一收购,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投放到全国18个省市100多座城市近2000家超市的湘佳生鲜专柜,深受广大城市消费者的喜爱。

今年,湘佳牧业又投资1.5亿元,建设湘佳食品产业园二期精深加工项目。项目投产后, 年产湘佳调制鸡肉食品可达8000吨,旅游休闲禽肉食品可达1万吨。届时,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将随着湘佳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鼓起腰包。(本版图片均由石门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