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大学生暑假去哪儿了?他们的暑期“作业”很精彩
发布时间:2018-08-30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大学生暑假去哪儿了?他们的暑期“作业”很精彩

  到暑假,很多大学生的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可能是西瓜、空调、冰可乐,一个学期的忙碌让时间充裕的暑假成了放松的最好时机。但有这么一群大学生,他们在暑假仍然忙碌着,带着文化调研、国际义工、酷暑骑行的目标,开启了丰富的假期生活。

  文化调研:“希望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虽然我学的是外语专业,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暑假刚开始,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舒焱就和小伙伴们组成一支11人的文化行者团,来到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浦市古镇,开展为期11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

  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他们选择踏虎凿花作为调研项目,“踏虎凿花这个名字,其实在我看来是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有异曲同工之处,‘踏虎’两个字给我一种孔武有力的感觉,‘凿花’则又给我一种精雕细刻的感觉。”文化行者团队队长舒焱解释。

  “像踏虎凿花这样传统的手工技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除了偶尔有人观赏,真正去深入了解它、传承它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怎么才能让踏虎凿花这一门技艺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这是舒焱和她的团队在出发之前思考最多的问题。

  经过队员们的一番讨论,他们将目光聚焦在当地少数民族的孩子们身上。“文化需要传承,而将孩子们作为文化的传承人,让他们这一代去了解探索,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在很大程度上拯救这些濒危文化。”因此,到达浦市古镇的第一天,文化行者团队就在当地招募了31个孩子,为这些孩子“量身订做”一套文化培训课。

  “哪位小朋友了解踏虎凿花,可以跟大家讲一讲吗?”课程第一天,舒焱向孩子们提问,但令她惊讶的是,台下一片沉默,31个孩子中,竟没有一个人知道。当时舒焱和他的团队就下定决心,至少要在这11天里,让孩子们了解踏虎凿花。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但不拘泥于此,这是文化行者团队这次课程安排的特色之一。每天上午,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中西方文化和踏虎凿花的相关知识,为了让孩子们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踏虎凿花的魅力,下午则由县级踏虎凿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兰香为孩子们讲解、教授凿刻方法。

  考虑到刻刀太过锋利,一开始舒焱并没有让六七岁的小孩使用刻刀,只是让他们在一旁看着。有的小朋友眼巴巴的望着大孩子刻画,眼神里满是掩饰不住的羡慕,甚至有小孩没忍住哭了出来,边哭边说:“我回去问过妈妈了,妈妈同意让我刻。”看着小孩眼里的渴望,志愿者们才递给他一把刻刀,紧盯着他稚嫩的小手,一点也不敢松懈。

  “初次学习,加上年纪也还小,很多孩子都刻得很慢。但让我惊讶的是,他们为了完成作品,下课了还在教室接着刻。项目结束的时候,还有小孩找家长买刻刀和蜡板,说要回去接着刻,这让我觉得,我们这11天的努力是值得的。”

  短短11天里,文化行者团队的成员们希望,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让踏虎凿花这门传统手工技艺真正传承下去。

  国际义工:“瞬间被这样一群纯真的孩子感动了”

  “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支教活动,这次经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交流,与孩子们相处的一点一滴,更是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今年暑假,来自中南大学中文系的向兴格选择成为一名国际义工,参与泰国清迈志愿教学项目。

  背上行囊,即刻启程的她,第一次一个人踏出国门,“踏上飞机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紧张,激动,恐惧,兴奋。”

  三天的支教生活中,令向兴格最为难忘的,还是和孩子们初次见面的时候。“担忧自己缺乏教学经验,语言交流上也会有障碍。”初到的她,心里难免会有一些紧张。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刚走进泰国的学校,孩子们都激动的向她招手,“这氛围像极了粉丝见面会!”原本忐忑不安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按照当地习俗,她脱下鞋子,赤脚迈进五年级的教室。

  “这里的孩子都格外的开朗,勇敢,懂事,每当我们上课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都争着抢着回答,有的甚至冲到讲台上。”提起孩子们的表现,向兴格觉得很欣慰,每当感觉到疲惫的时候,孩子们的热情总能感染到她,她的课堂上也从没缺少过欢声笑语。

  课间,几个小女生给她送来用明信片制作的“小情书”,虽是简单的一句英语“我爱你”,却传达着孩子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些用明信背面印着的是TFBOYS的宣传照,感动之余,我也会惊讶原来TFBOYS都火出了国门。”向兴格笑着说道。

  教学期间正值清迈雨季,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有雷阵雨。支教的第一天自然也不例外,向兴格刚上完课,瓢泼大雨便从天而降,慌乱中她想起自己的鞋子还在外面,但当她跑出去时,几个小朋友正冒着大雨,默默将志愿者的鞋子一双双搬进来......

  “那一瞬间,我被这样一群纯真的孩子感动了。”

  离别之际,向心格和她的同伴将手机的输入法调成了泰文,孩子们在她们的手机上写下了他们想说的话。“我们像是在开粉丝签售会,打开翻译软件,我们发现手机上显示这几个字:别忘了想念。”向兴格给其中一个孩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中文信,“虽然暂时她可能还读不懂,”但在向心格看来,“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懂,来自遥远的中国老师的美好祝愿。”

  酷暑骑行:“再骑半个月你都可以回非洲老家了”

  和朋友一起,来一次远距离骑行,是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张沛文一直以来的心愿,暑假前两个月,他就和朋友开始为这次骑行做准备,每晚骑行30公里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从合肥到济南,历时五天,途经九个市县,总里程约700公里,张沛文和他的朋友一路坚持下来,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

  正值7月酷暑,高温和暴雨的恶劣天气,让本来只有五天的骑行变得异常艰难。

  “我们在国道上骑行的时候,42度的高温,头顶的太阳像是要把我们烤化了。”回忆起一个月前的骑行,张沛文清晰记得那种被太阳蒸干水分的感觉。“我们车上各有两个载水瓶,包里各背三瓶水,一个中午,我们两就能喝完。到家后我才发现,右手中指拧瓶盖都拧出了茧子。”

  如果说高温带给他的是身体上的挑战,那走夜路带给他的便是心理上的挑战。

  “有一天因为白天偷懒了,只骑了60多公里,想要完成计划晚上就不得不多走一会。”张沛文坦言。从怀远县到宿州市,88公里的路程,天黑以后,国道上没有路灯,周围也没有村庄,唯一的光亮是来往车辆的车灯,因为和朋友的步调不一致,他借着来往车辆微弱的灯光赶往目标地点。

  “当时倒是不担心自己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因为我知道,88公里我三个小时是可以走完的,让我恐惧的是当后面的车辆减速时,就感觉像是警察要下来抓我。”张沛文调侃道。

  五天的骑行中,对张沛文来说,最艰难的倒不是开始的那两天,后两天他才体会到什么叫做绝望,“最后30公里,我的车胎爆了三次。”

  “当时我没有带专业的的维修工具,只能推着车子往前走。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维修店,勉强补了补车胎。”但没走十公里车子又爆胎了,幸运的是这次正好有家修车店,他再一次将车胎补好。“万万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车胎第三次出问题了,而且这次爆胎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换新胎。”张沛文终于找到修车店后,偏偏修车师傅又不在,于是他硬着头皮,借着一点修车的经历,自己动手换好了车胎。

  旅行的过程,有困难相伴,最大的收获,还有遇到的美丽风景和善良的人。

  路过徐州时,台风刚刚洗刷过这座城市,湛蓝的天空让张沛文有了一种久违感,“平时那种雾蒙蒙的感觉一下子消失殆尽,清新的空气感觉很意外,也很惊喜。”

  路过泰安市加油站的时候,服务员听说他的经历以后,默默帮他打开服务站里的空调,给他递来一杯水。这样暖心的瞬间在张沛文这趟旅途中数不胜数,“路过每个加油站的时候,都会有热心的人给我们打水,让我们吹风扇。”

  回到家的时候,张沛文的父亲调侃道:“再骑半个月你都可以直接回非洲老家了。”谈到为什么能一路坚持下来时,张沛文觉得,“保持乐观的心态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