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柳叶湖畔鼓声隆——2019年湖南渔鼓展演速写
发布时间:2019-04-24   来源:新湖南  作者:李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杰 通讯员 谢兴贵

  “老支书的家住在澧水河北岸,一天到黑就围着个河堤转,河长是个什么官……”4月19日,“鼓舞新时代”——2019年湖南渔鼓传承保护汇报展演在常德举行。在新创作品展演环节,由临澧县文化馆选送的渔鼓曲目《河长》,表演者熊波涛优美的姿态和传神的表情感染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赢得阵阵掌声。

  “你看,这竹筒长不超过1尺8寸,竹筒直径75毫米最好,底端用晒过的猪皮蒙上,一敲鼓面就嘭嘭响,这就是最原始的渔鼓。”表演结束后,熊波涛在后台告诉记者,渔鼓是说唱的伴奏乐器,表演者一边敲打渔鼓一边说唱,便叫“打渔鼓”。

  一曲《河长》热闹开场后,湖南本土精品曲目常德九澧渔鼓《闹严府》、祁东传统渔鼓《南山求寿》,零陵传统渔鼓《杨六郎斩子》等依次展演。表演者手拍渔鼓,鼓点或疾或徐,鼓声或缓或烈,唱腔时而诙谐轻快,时而饱含沧桑,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引得观众或静心聆听,或随鼓点欢呼雀跃。

  湖南渔鼓表演形式为采用湖南方言,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在长期发展中,因各地在语音和唱腔曲调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说唱风格。湘中、湘南道教文化较为流行,故两地渔鼓内容与生老病死、地域习俗相关。湘北澧水流域深受楚俗巫风影响,在道具和唱词上留有楚文化痕迹,使得九澧渔鼓表现出厚重的巫风遗存。

  古诗词《愚鼓词》中有言,“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讲的就是渔鼓。据介绍,湖南渔鼓的历史可上溯至唐宋时期的“道情”,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湖南地方性的曲艺形式。2014年,省文化馆将九澧渔鼓、零陵渔鼓、祁东渔鼓3个省级非遗项目整合成“湖南渔鼓”进行申报,经国务院公布,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渔鼓’起初传唱神仙故事,后多演绎历史传说和市井故事。” 临澧文化馆馆长邢忠明告诉记者,渔鼓的最大特色,在于“无本可循,无曲可依,伸缩自如,雅俗共赏”。

  几曲渔鼓听罢,观众席中依旧掌声不断。举办方负责人介绍说,此次渔鼓展演持续到4月21日,湖北沔阳传统渔鼓《沙湖沔阳洲》、江西兴江新创渔鼓《扶贫攻坚奔小康》、安徽界首传统渔鼓《要荆州》等也应邀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