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守护一湖碧水 助推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17   来源:常德融媒  作者:肖慧 刘青玥

  突出生态修复 推进绿色发展

  

1826942_peiww_1563269157033_b_副本.jpg


  □常德市政协主席 李爱国 近年来,常德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和“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担当,强力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扎实成效。常德市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美丽山水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湿地保护、水系治理等多项工作得到了中央主流媒体的点赞和推介。

  推进洞庭湖治理,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突出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建议:

  一、着眼完善生态功能,加快推进澧资——松虎航道疏浚工程。建议湘鄂两省把澧资——松虎航道疏浚工程提上重要日程,共同发力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尽快打通洞庭湖连接长江的“第二出海口”。

  二、着眼保护生态源头,统筹推动造纸化工企业有序退出。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建议省政府督促发改委等部门,为确保化工企业有序退出制定科学、高效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二是完善补偿政策。建立补偿资金保障体系,对合法退出企业给予适当补偿,对妥善安置职工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下岗职工给予最低生活保障。三是推进转型升级。建议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零排放,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

  三、着眼完善生态政策,优化和落实洞庭湖生态补偿机制。建议“三管齐下”:一是建立洞庭湖区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加快出台《洞庭湖生态补偿办法》,探索制定《洞庭湖水质水量奖惩办法》。二是推动实施洞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三是强化市场机制在生态补偿中的应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融资机制,有效解决企业关退等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着眼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建议尽快成立洞庭湖旅游发展协作机构,在两省旅游部门的指导下,统筹推进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建设。一是共同制定规划。立足区域联合、资源整合,研究制定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定位四市一区的旅游功能,使各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二是共同研究政策。统筹出台区域旅游发展的具体政策,特别是要破除地方保护和短期竞争,促进相互之间的协作与发展。三是共同深化合作。建立对外联合推介机制,对环洞庭湖旅游品牌和形象进行整体包装、整体设计,扩大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品牌影响,促进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五、着眼打牢生态基础,补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交通短板。推进洞庭湖区绿色发展,要把解决交通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常岳九铁路、荆常铁路、益常高速复线重点交通项目。

  大力推动旅游合作 促进湖区绿色发展

  

1826941_peiww_1563269156830_b_副本.jpg


  □荆州市政协主席 王守卫 生态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湖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深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支柱产业,对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探索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区旅游合作具备相近相亲的地缘文化基础、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优异便利的区位交通基础、潜力巨大的产业发展基础。为推动湖区旅游合作,我们建议:

  一、形成合作共识。要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意识,打破地域和行业间的壁垒,合作建立洞庭湖无障碍旅游区。

  二、共筑顶层推动构架。建议四市一区文化旅游部门成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联席会,定期会晤,重点研究打破区域壁垒、规范市场竞争、完善公共服务等共性问题,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市场规则体系。旅游行业协会要定期组织湖区的景区、旅行社、宾馆开展交流推介活动。

  三、共树水文化品牌。开发设计跨两湖(湖南、湖北)的精品线路,重点打造以水域风光、湖泊湿地、水域文化、水上运动、温泉度假疗养为特色的旅游产品,组团展示宣传推介,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四、共兴楚文化内核。建议每年端午联合组织开展祭祀诗人屈原的活动,共同举办龙舟赛事,创作一批楚风楚韵节目,研发以楚文化为特色的文创产品,建设好以楚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遗址公园,不断激发楚文化遗产传承的活力。

  五、共建公共服务。打好洞庭湖这张生态牌、绿色牌,加强环湖生态环境治理,为游客营造具有竞争力的水乡风貌和观光休闲胜地。

  六、共享合作红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跨区域旅游企业优先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等。

  协调推进洞庭湖区禁止销售 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1826940_peiww_1563269156612_b_副本.jpg


  □益阳市政协副主席 卜铁洪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洞庭湖水环境质量整体上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以益阳市为例,全市有100多个湖泊,高峰期有近70%以上的湖泊因总磷超标而导致水质不达标,其中大通湖由于总磷超标,长期徘徊五类、劣五类水质之间,是每次国家环保督查的一个重点区域,也是我省环境治理的一个痛点和难点。

  禁磷仍是当前洞庭湖区减少磷污染的一项非常必要措施。一是能有效减少磷排放;二是可以提升人们的绿色消费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三是可以为当前和今后减少和控制含磷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特别是草甘磷、草铵磷等除草剂的滥用探索经验、寻找路子、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共同禁磷的组织保障。洞庭湖“四市一区”统一部署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专项行动。要以“湖长制”“河长制”为工作总揽,推动洞庭湖区域、流域禁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二、完善机制,尽快出台禁磷的政府规章。可尽快由各地环保部门牵头起草,以人民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在洞庭湖区范围内控制含磷洗涤用品销售使用的通知(通告)》。

  三、开展活动,广泛宣传禁磷理念。开展“无磷消费”进超市、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进学校、进农村等主题活动,广泛宣传禁磷理念,深化群众无磷消费意识。

  四、明确职责,形成共同推动禁磷的合力。各地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将责任压实到各个地方政府和机关单位,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抓住重点,严格监管禁磷的各个环节。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超市、商场、市场、零售店、学校、宾馆、洗车场、洗衣店、美容美发店等进行严格检查和监督。

  六、积累经验,推动省级层面关于禁磷的立法。在适当时期,通过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形式,提请省人大对禁磷进行专门立法。

  修复洞庭湖水生态 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1826939_peiww_1563269156409_b_副本.jpg


  □岳阳市政协主席 徐新楚 近年来,岳阳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洞庭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何做好“修复洞庭湖水生态,促进人水和谐共生”?我们建议:

  一、构建和谐体系,谋划水生态修复蓝图 将洞庭湖人水和谐目标细分为:水水和谐、人水和谐、城水和谐,正确认识和处理洞庭湖与长江、内河湖泊、水生生物、人类活动、城市建设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确保两省步调和谐。统筹湘鄂两省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统筹洞庭湖区湿地、山林、水草等生态资源,全流域同步开展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要推进管理体制和谐。建议打破洞庭湖区域壁垒和部门壁垒,提请国家批准建立洞庭湖国家公园,下设国家公园管理局,实行“一园一局”制,对口负责国家公园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以及对外合作等工作,推动洞庭湖流域综合管理。

  二、恢复生态网络,突出水生态修复重点 要构建洞庭湖流域动态水网、洞庭湖湿地保护网络、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

  三、完善协同机制,增强水生态修复合力 深入推进全流域协同。流域层面,建立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协调解决洞庭湖跨流域共治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和治理战略协同的重大问题。要深入推进全方位协同。坚持源头减排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协同推进城乡生活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多手段协同。建议两省合力推动将洞庭湖区15个自然保护区和4个国际重要湿地范围内的县(市、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争取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补偿资金。

  四、多方筹措资金,增添水生态修复动力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二是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融资机制。

  五、调动各方力量,营造水生态修复氛围 加强两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洞庭湖区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平台。扩大公众参与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水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凝聚全社会保护洞庭湖水生态的智慧和力量。

  强力推进洞庭湖水污染治理提质增效

  

1826938_peiww_1563269156175_b_副本.jpg


  □长沙市望城区政协主席 骆志平 望城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治水兴水各项具体工作,以实施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为抓手,不断完善水污染治理体系,推进全区地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促进了区域品位和影响力的提升。江河安澜、河湖健康是流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守护好“一湖碧水”,可为推动湖南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建议:

  一是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在“一张网”上统筹水污染治理。建设区域内大数据平台,在区域统筹的层面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处置,实现以“一张网”监测为依托的管理决策智慧化,以有效解决区域内水生态恶化的问题。

  二是实行大区域项目申报,在“一幅图”上共谋生态发展。整合利用两省四市一区各地优势资源,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基金、争取国省设立洞庭湖专项资金、开展各类试点示范、联合申报大数据平台项目、开辟创新洞庭湖治理融资方式等方面共同发力、共享成果。

  三是推进大流域污水处理,在“一把尺”上共抓水生态治理。制定统一的农村污水处理排放标准、运营监管标准等,明确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价和验收标准,打造“全流域”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流域联动管理大格局。

  四是开展大环境综合整治,在“一个源”上实现水生态环境共治共享。通过连片集中整治,打造先进示范,在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总结可复制的经验,实现水生态环境的共治共享。

  五是建立大联动执法机制,在“一部法”上强化水生态执法。两省四市一区就洞庭湖区非法采砂、盗猎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和更具震慑力的执法措施,联合打击各类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抓到底。(肖慧 刘青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