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常德已成为全国小小说重镇
发布时间:2014-04-11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作者:唐静

当代小小说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朝气的大众文化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公众辐射面和社会影响力。最近几年来,当代小小说创作领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全国不少省、市相继成立了专业的小小说学会、沙龙、联谊会、艺委会和创作基地等,通常以一两个创作上有成就、社会上富于影响力或有公益服务态度的作家为中心,联结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小小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以团队的方式组织活动,他们办笔会,搞研讨,推精品,扶新人,编选集,联系各种发表载体,营造出一种民间自发性的良好文学读写氛围。比较典型的有河北的白洋淀作家群、广东的惠州作家群、广西的北部湾作家群,浙江的群岛作家群、江西的抚州作家群、河南的豫西作家群等。而在三湘大地,在沅水之畔的桃花源故里,还有一个作家群体同样值得引起业界关注,这就是“常德小小说作家群”。

     常德称得上中国的小小说重镇之一。常德市经常创作发表小小说的作家多达数十位,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或入选过全国权威选本的就有近20位,其中白旭初、伍中正、戴希等多次在全国性的小小说大赛或年度评选中获奖,他们的小小说集多次被列入“中国小小说典藏品”、“中国小小说50强”、“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等出版序列。在常德这一拨儿小小说作家中,欧湘林、白旭初是出道和成名较早的两位,其代表作品分别为《红嘴儿》和《农民父亲》,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交织着新旧观念的碰撞,是特定的社会变迁大背景下乡村世界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创作实践,对常德地区小小说作家群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拓荒和引领作用。伍中正是新乡土叙事的高手,他的作品如《籽言》、《鱼算个啥》、《周小鱼的爱情》等,语言简洁而有质感,行文如诗歌般空灵跳跃,注重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同时,在内容上擅长抒写性情、性灵,表现人性美好的一面,塑造了一系列诗意化地凝聚着湘西北地域文化美质和风韵的小女子形象,往往能营造出楚文化那种内含酸涩依然明丽阳光的闲淡意境,已然形成了自己“乡村牧歌”般的独特文学风格。戴希是常德各类小小说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但他并未因此在创作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的作品,题材宽泛,视野开阔,大凡市井杂谈、机关轶事、历史典故、家园亲情,均能在他笔下渲染成文,并自得其趣、其巧、其真,代表作有《羊吃什么》、《每个人都幸福》等。刘绍英是省人大代表,出版过长篇小说与散文集,写小小说只是偶尔为之,她的“澧水风情系列”如《渔鼓》、《苇叶青青》等,将地域文化特征、民间乡土气息与特定的时代思潮较好地融合起来,保持了较高的文学品性。袁雅琴是常德籍人,曾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学习,现为厦门文学院签约作家,她的作品如《隔音玻璃》、《伐木的兄弟》等,善于将笔触深入人物內心世界,以关注人物的命运遭际和书写碎片式的人性见长,具有直逼人心的艺术穿透力。在年轻的作者中,江薛以《狗娘》、《雪下得那么深》、《别说我狠心》等作品备受好评。他以“80后”的全新视角,以与当下文学合拍的叙述方式,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艺术地传达出来,体现出了他这个年龄少见的圆熟与练达。此外,聂鹏的《兵儿在外》、杨徽的《不缺钱》、唐益红的《蓝印花布》、毛雅琴的《我要做你永远的眼睛》等作品,都是值得细细品读再三回味的。

小小说是一种自觉体现读者意识的文学样式。她篇幅精短,结构简约,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小小说置身于人民大众的文化姿态和平民视角,能更好地表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理想。小小说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学形式,让人能读到社会大千的细微角落,读到身边生活的林林总总,是一种推动时代进步的先进文化品种。近30年来,中国当代小小说经历了这样的一条成长轨迹: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发轫,到90年代的拓荒探索,再到新世纪的逐渐成熟,一种新文体的迅速崛起,让整个文坛为之瞩目。在中国作协公布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条例,正式将小小说文体纳入评奖范畴后。可以预期,未来的几年仍将是小小说加速发展繁荣的最佳时期,小小说作家们将大有可为。我也期待常德的小小说作家们,在创作中能多融入一点“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气派,多创作出一些彰显时代风貌、人文情怀和个性色彩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推进常德小小说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口述:杨晓敏,著名小小说作家、中国小小说名家沙龙理事会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主编,中国当代小小说文体最重要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理论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