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常德24载援建出一个新隆子
发布时间:2018-07-12   来源:  作者:

24年来,常德共安排援藏资金和物资1.7亿元,完成援藏项目约50个,先后选派8批48名援藏干部和多批短期专业技术人员支援隆子建设。常德市的做法得到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7月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全文刊发了这篇通讯:

常德24载援建出一个新隆子

常德日报记者 王伟杰 焦阳

“我们这次到玉麦来,就是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及援藏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也是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委托专程来看望大家,落实对口支援相关工作。”7月7日16时许,常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睿率党政代表团,来到对口支援的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的玉麦乡,与卓嘎、央宗姐妹及当地牧民畅谈藏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并表示常德将计划援助资金1000万元支持边境小康村项目建设,一如既往把隆子县作为常德自己的县来关心、支持。

玉麦乡所在的隆子县位于西藏南部、喜玛拉雅山东段北麓,与中印争议地区交界,是山南市4个高寒边境县之一。

上个世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随即,常德被确定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隆子县。

步入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县城,你会发现街道宽阔整洁、楼房鳞次栉比,商业街、农贸市场、休闲娱乐场所一应俱全,现代化热闹的县城与两旁高山沙棘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当地藏族同胞告诉记者,要是放在20年前,有人曾形容隆子是“四个人六条狗,风吹砂石满地走”,一到冬季甚至可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描述都不为过。

居住在雄哲路的扎西朗杰一家一直夸赞着援藏干部的神奇。他说,以前县城各个街道尽是牦牛的粪便,县城仅有的几个公厕都是旱厕,脏不堪言,路面也崎岖不平。县城的自来水因为水压不够,二楼都上不了。但近年来,随着县城不断提质改造,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因此在路边开了家家庭餐馆,年收入竟达到10万元以上。

常德市政协主席、时任常德第二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爱国,此次回到曾经奋战过的地方。谈起县城的蜕变,他感慨地说,当年工作队将常德的城市规划理念带进隆子,对县城进行规划设计时,一些干部群众听后认为是“天方夜谭”,是个梦想,但是现在已经全部变为了现实。

除了城市面貌的巨变,隆子的产业发展也有全新突破。7月8日下午,记者在县城周边一高效农业示范点看见,不少藏族同胞正在大棚里紧张劳作。2016年,常德援藏干部结合精准扶贫,在县城推进以果疏大棚为主的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该项目的竣工投产改变了当地向外采购蔬菜的历史,极大改善了当地藏族同胞的营养结构。

扎西达娃是周边集中安置的贫困户就业人员,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务工的大都是周边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通过常德援藏干部的技术培训,他逐渐掌握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现在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

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隆子县常务副书记覃歇民已连续援藏两届。他告诉记者,工作队着力坚持项目援藏、理念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实干援藏,重点在教育卫生、招商引资、高效农业、旅游发展上作文章。仅本轮对口支援中,教育投资就达1550万元,重点配套推进全县中小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和提质改造,使全县9所中小学校均成为西藏自治区全区环境优美、功能配套、宜教宜学一流的规范化学校。卫生事业投资达1300万元,重点推进了县卫生服务中心的提质改造,力争使隆子县人民医院成为山南市综合标准最高的县级医院,从根本上改善隆子人民医疗落后的面貌。

据了解,24年来,常德共安排援藏资金和物资1.7亿元,完成援藏项目约50个,先后选派8批48名援藏干部和多批短期专业技术人员来隆子县工作。他们充分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藏精神,全面融入隆子,积极履行职责,大大改善了隆子县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让雪域高原的隆子县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201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99亿元,是对口支援前1994年的28倍;本级财政收入达0.91亿元,是对口支援前1994年的252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6元,是对口支援前1994年的11倍。

周德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常德党政代表团此次西藏隆子之行,是带着重大政治责任而来,最重要任务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关于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批示。下阶段,常德市委、市政府将加强援藏工作力度,把这一系列精神落实到行动之中、工作之中、项目之中,落实到藏族同胞的心里,继续选优派强援藏干部人才,进一步加强项目援藏、理念援藏、人才援藏和技术援藏,视隆子为故乡,视隆子人民为亲人,全力推动隆子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