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挺起常德工业的脊梁
发布时间:2018-09-14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

挺起常德工业的脊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14日讯(文斌 罗勇)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常德经开区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40年间,一批批建设者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热土上顽强拼搏,艰苦创业,演绎着一段段精彩和传奇。走过40年风雨历程,常德经开区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落后的小镇,成长为扛起常德工业建设大旗的先锋,领跑常德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今,一座主导产业蓬勃兴起、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形成。

筑基——常德工业梦开始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之后,原常德地委、行署将工业投入重点放在德山,常德七一机械厂、常德棉纺厂等一批企业应运而生。原常德市(现武陵区)也把德山作为工业基地,先后开办了常德阀门厂、洞庭制药厂等多家企业。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常德纺织机械厂、水电八局常德基地等国有企业落户德山。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老牌国有企业撑起常德工业的一片天,它们为常德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被打破。1992年的春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深圳之后,全国各地春潮涌动。

改革的春风长飙直入,刮进地处中部内陆的常德。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苦苦思索,该以怎样的方式投身改革开放的洪流,如何绘就常德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常德要富起来,必须大办工业。改革需要试验田,开放需要突破口。常德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方考察和反复论证,1992年4月18日常德市委常委会决定,创办德山、太平、太子庙开发区,以德山为龙头,建设百里开发走廊。德山的开发以老工业基地为基础,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先期开发5平方公里,内建工业园和科技园,重点引进工业开发项目和科技项目。5月28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德山经济科技开发区(以下简称德山开发区)。7月28日,德山开发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开发区的第一届领导班子带着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重托,揣着区区10万元启动经费进驻德山。彼时德山的状况并不让人乐观,国有企业处境艰难,街道破破烂烂,开发区领导班子深知,只有靠引进优质的工业项目,盘活原有的国企,积聚开发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金才能走出困境。

发展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放眼望去,德山开发区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修路起步、沿路开发、筑巢引凤”成为当时的开发战略方针。桃林路、善卷路、枉水二桥项目迅速上马,不到一年时间“两路一桥”全线贯通,1993年5月即交付使用。

德山开发区并不具备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它靠什么吸引项目落户呢?1995年10月,当时的市长带队前往福建,引进国内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企业“恒安纸业”。经开区的建设者们凭着超强的实干精神昼夜施工,在一个月时间里推平了一座山,挖掉上百万方土。恒安集团领导惊叹:“德山开发区的速度已经赶上深圳速度了。”

德山开发区的基础建设初具规模,开发区人真诚务实的作风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人们对德山的发展前景开始看好。一批老企业坚定了扎根德山的信心,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开始瞄向这块风水宝地。1996年,省政府正式将德山开发区列入全省6大重点开发区。

蝶变——改革焕发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初期,德山的老牌国有企业撑起常德工业的大半江山。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国有企业变得步履艰难。德山开发区在发展大工业的进程中,如果不转变大批国有企业的颓势,这只急待展翅云霄的鲲鹏必将背负沉重的包袱。

如何化包袱为财富,变存量为增量?2000年年初,常德市四大家领导班子深入到53家国有企业,就深化国企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决策者们意识到,国企改革如果不触及产权这一根本,企业也就无法以真正独立的经营主体的身份走向市场,内部机制不活、债务包袱太重、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太重这束缚企业的三大绳索也就无法解除。同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大规模深化国企改革动员大会,提出了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德山开发区牢牢把握机遇,积极配合企业改制工作组,抓资产清算,抓职工身份置换,抓下岗工人安置,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28家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按照一厂一策的工作思路,常德纺织机械厂、洞庭制药厂、常德化工厂等分别被经纬股份、三九制药、湖南海利等上市公司收购,常德棉纺厂、常德棉纺分厂等企业分别被云锦纺织集团、东信棉业公司等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收购,其他企业也都找到了理想的“婆家”。重组后的企业先后注入技改资金5亿多元,使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市场份额、企业效益大幅提升。经历过了改制的阵痛,德山的大批国有企业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通过改制盘活了存量企业,德山开发区轻装上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倾斜,在开发区内组建高新技术工业园,用政策“洼地”换投资“洼地”。

升华——跻身国家级经开区之列

从2003年之后,德山开发区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这一年的2月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开始了以开发区为重点的全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在全国范围内撤销各类开发区4735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0.2%。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开发区土地使用空间的缩小和财政补贴压力的逐年加大,德山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

2005年6月15日,常德市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齐聚德山,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共商德山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大计。现场办公会将德山开发区定位为常德市的“工业基地、财源基地、就业基地”。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对德山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德山开发区的建设迅速升温,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乾明路、善卷路、有德路、青山街、龙潭路等基础设施相继动工。

2010年6月,开发区的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德山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开区,定名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实现这伟大的跨越,常德经开区一代代建设者们艰苦奋斗了18年,成功进入“国家队”,是对他们最佳的犒赏。

冲刺——向着千亿园区目标

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方阵,常德经开区驶入快速发展车道。市委、市政府对经开区倾注了更多的希望,在政策上给予了更多的扶持。2011年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经开区的发展定位更为明晰,发展环境更为优化。

2017年,常德经开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好较快发展。全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801亿元,同比增长26.9%;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90.3亿元,增长18.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1亿元,增长2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亿元,增长6.3%。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常德经开区迈进千亿园区时代的关键一年,常德经开区切实抓好“千百十”工程(即千亿园区时代、百万标准厂房、十大产业项目),统筹各方,团结上下,朝千亿园区时代奋力迈进。

常德经开区500强企业引进取得重大突破,仅去年就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中国中车、中国医药),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个(三一重工、上海复星、传化物流)。今年初确定的“千百十”工程(即千亿园区、百万标准厂房、十大产业项目)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较好。双创大厦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目前,常德经开区确立了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食品、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商贸物流两大积极培育产业,逐步形成了“3主2辅”的产业发展格局。今年10家骨干企业中有7家产值增速超过40%,上半年常德电厂、洞庭药业、武陵酒业等产值增速均超过40%。尤其是金富力完成产值3.66亿元,增长了4倍多;金天钛业完成产值1.2亿元,增长66.14%;常纺机完成产值1.47亿元,增长66.93%。

围绕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常德经开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综合配套和产业承载能力日益提升。今年新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44万平方米,已建成17万平方米,年内开工建设可达100万平方米以上。滨江中心城、沅江风光带、湖师大附属德山学校、省妇幼常德医院等一批社会民生事业推进顺利。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基本完成,绿色园区建设成效初显,整个园区生态环境、产业人气都有了较大提升。

一个开发区,就是一座城市的未来,40年斗转星移,常德经开区经历了沧桑巨变。我们坚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常德经开区一定会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常德经开区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