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绿色崛起幸福城
(10月17日 湖南日报连版见报)
周勇军 柏 润 唐志君 郭 鲲 张雅兰
人间仙境,不在世外,在桃源。
南枕莽莽雪峰,北倚巍巍武陵,腰缠悠悠沅水,让桃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
美丽桃源,小康也在加速。
(夷望溪上游连绵起伏的桃源竹海。 张庆久 摄)
近年来,桃源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着力建设绿色桃源,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三量齐升”,在一步一个脚印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座“美丽桃源、实力桃源、宜居桃源、幸福桃源”的绝美画卷徐徐展开——
绿色引领 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站在菉萝涯远眺桃源,满目绿色扑面而来,一江之隔的桃源县城以青山蓝天为底色,层层勾勒出绿树环抱的高楼和苍翠掩映的街道,难以想象,这座美丽的山水洲城也曾百废待兴。
(桃源仙境星德山。 罗昌敏 摄)
1949年,桃源和平解放。桃源与国家民族荣辱兴衰而喜怒欢悲,饱经沧桑。
后经过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百库运动”、60年代中期的“全面配套”、70年代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80年代末期的“达标建设”、90年代的“防洪工程建设”五个发展阶段,一批批重点水利建设工程相继竣工。回首过去,桃源人并不缺少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
党的十八大以来,桃源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要求,确立生态立县战略,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将生态民生工程这根主线贯穿始终,不断探索生态与发展共赢之路,努力提升“人间仙境、山水桃源”品牌。
特别是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生态优势。制订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和净土保卫战,大力促进发展与环保协同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对接大湘西黄金旅游线路,承接桃花源辐射带动。大力挖掘桃源独特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隐逸文化,重点打造沅水风光、夷望山水、枫林花海、热市温泉等旅游项目,构建“一城一带双线四区”全域旅游格局。同时,发挥山水田园特色,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康居村、美丽村、整洁村,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穿石风光胜桂林。 张庆久 摄)
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规划宏伟蓝图,聚焦发力“五大重点”。即“一园”,做新做优产业园区,力争向国家级高新区迈进;“一圈”,做实做强泛县城经济圈,着力打造人口规模近40万、凸显山水田园风貌的泛县城经济圈和常德市域副中心城市;“一品”,做大做响富硒品牌,努力把桃源富硒打造成“金字招牌”;“一带”,做美做热沅江自然风光带,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一通”,抢抓机遇解决交通问题,实现对外连通、对内畅通。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新一轮举措强有力推动下,桃源山水生机勃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绿色底线 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秋日阳光金灿灿,行驶在桃源县城伯赞路、荷花路等街道,只见两旁的银杏、香樟枝叶繁茂,生机勃勃,为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沿着沅江风光带行走,沿途环绕的绿带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白鹭随处可见。 桃文莲 摄)
近年来,桃源县以县城公园、单位绿化等为“点”,以沅江长廊、街道绿化为“线”,以城郊苗木绿化为“片”,打造林在城市中、城在森林里的城区生态景观。截至目前,城镇绿化覆盖率57.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休闲游憩绿地。
为加强生态环境治理,2018年以来,桃源县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获评全市优秀,2019年1-9月污染防治攻坚战月考核排名稳居全市第一。
(常吉高速镶嵌在桃源境内的翠绿当中。 赖泽吟 摄)
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土更净了。桃源在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这4场攻坚战役中,采取对症下药的治本措施,构建齐抓共管的全新格局,铁腕推进,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与此同时,桃源加强对干堤、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的巩固和维护。安排1320万元奖补资金,在全县各乡镇开展集镇清洁三年行动,积极推进乡村荒山荒地、道路、水系、村庄、“五边”和农村庭院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全县共建成秀美村庄示范村3个,美丽乡村55个,建设绿色通道1336.5公里。实现乡村庭院景色宜人、四季花果飘香,乡村绿化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开创桃源绿色发展新时代。
(空中鸟瞰双洲城市生态公园。 赖泽吟 摄)
在产业发展上,桃源着力做好“加减法”:在绿色企业引进上做“加法”,坚持把环评审批作为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的前置条件,有效控制高能耗企业的产生,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绿色企业的招商力度,成功引进栖凤山农业公园、炎帝生物、省铝循环再生产业园、林业产业园等一批高质量、低污染项目;在传统动能改造上做“减法”,对接上级扶持政策,通过资金补偿引导企业实行技改升级、清洁生产,重点扶持无污染、少污染、低能耗物耗、高效益的工业企业项目。2018年,全县规模工业万元GDP能耗下降10.3个百分点。
一连串铁腕整治、一系列鼓励引导,让“山清水秀、林草环绕、碧湖青田、城美人和”的宜居家园从理想照进现实。
(广袤田野,五彩斑斓。 赖泽吟 摄)
绿色魅力 生态桃源的“金名片”
国庆节假日期间,夜幕降临时,桃源县枫林花海景区内游人如织,游客驻足在各种造型的光影雕塑前观赏。散落景区的数万盏灯,在夜空下依次绽放,花海瞬间变得美不胜收,如置身童话般的梦幻世界。
“世人想寻找桃花源,或世外乐土,尽可到桃源县来。”2018年11月,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蒋子龙到桃源采风后,在文章中连连感慨“桃源处处桃花源”。
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城水相依、城山相偎,桃源以绿色泼墨,将山水洲城的独特魅力彰显到极致。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桃源的一张“金名片”,而且正在成为桃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夕阳洒落仙人溪。 桃文莲 摄)
近年来,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桃源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对接大湘西黄金旅游线路,承接桃花源辐射带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了“百里诗画廊”沅水风光带、“小桂林”夷望溪、“祈福胜地”星德山、“网红打卡地”枫林花海、“奇山秀水”黄石湖等系列旅游名片。2018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旅游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得益于好山好水的滋养,农业大县进入新时代继续大放异彩。全县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59个,认证面积达20多万亩。同时,坚持绿色品牌引领,持续打响“桃源红茶”、“桃花源富硒”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在省城长沙成功举办两届富硒功能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桃源富硒成为“金字招牌”。2019年,桃源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大型“桃源红茶”品牌推介会,吸引全国各地及周边多个国家的参与互动,有力推动了桃源红茶走向世界的进程。
(行进在油菜花中的山村迎亲队伍。 刘伯源 摄)
这座地处湘西北、沅水中下游、洞庭湖尾闾的农业大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全省首批省级生态县、全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等。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给桃源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绝佳机遇,80多家高新、环保企业落户桃源工业园,成为全市首个产值突破200亿元的园区,排名全省第14位,为桃源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连续几年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市第一方阵,获评“全市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先进县”。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68.73亿元、21.57亿元,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31倍、306倍,跃居全市9个区县(市)第一位。
如今的桃源,日新月异,县城核心城区建成面积由1949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至如今的66.1平方公里,70年来扩充近60倍。
如今的桃源,产业兴旺,2018年GDP全市排名第一,进入全省第11位,获得全省“全面小康建设十快进县”的荣誉。
如今的桃源,各项民生事业相继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效,人民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天蓝水碧美桃源。 燕光辉 摄)
桃源正以一幅壮丽的图景呈现给世人:黔张常铁路桃源县城和牛车河火车站年底开通,武陵大道、桃源大道年底建成通车,陬市千吨级码头仓储工程年内交工验收,常吉、常张和张新高速公路连贯南北,国道、省道交错成网,家门口的桃花源机场与全国多个重点城市开通航线,沅水黄金水道直达洞庭水域。桃源已建成集航空、高铁、高速、水运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融入常德城、辐射湘西北,对接国内外阔步前行。
一县绿离离,桃源处处桃花源。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沅江、烟波浩渺的洞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滋养了桃源这座江南重县。无数个日与夜,桃源儿女,勠力同心,开拓进取,美丽着这一方富饶的厚土。
今日的桃源,城市美丽,产业兴旺,道路畅通,环境优美……她多姿的美丽,印证着坚持“开放强县、生态立县”的正确之道,桃源正走在一条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吸引着万众的瞩目。时序更替,梦想前行,明天的桃源,将向人们继续展示她迷人的神秘魅力,可待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