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常德 幸福民生 中篇·水改 棚改
常德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城中有沅江、穿紫河和柳叶湖三大水系缠绕,外围有河洑山、太阳山、德山三道绿色屏风,拥有这样优厚山水资源的城市并不多见。“依托有山有水、远山近水、山水交融的水乡城市特色,将生态宜居的理念融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实施沿江发展和环湖发展并重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常德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要通过水的流动,彰显城市的活力和灵气;通过水系改造,带动城市的更新改造;通过水体改造,构筑常德城的水生态环境、水生态系统,让水拥抱常德,让城市与“三水”融为一体,真正使水成为“桃花源里的城市”的灵魂。使常德成为一座产业兴盛、经济繁荣、山水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都市和以人为本、能够极大满足市民生存与生活需求的幸福家园。
摄影 周剑平
水安、水净、水流、水亲、水游、水城
决策者们的思考
常德是一座被水环绕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自古依水而居,水是这座城市的灵气,水孕育了常德这座美丽的城市,孕育了常德的文化,也孕育了常德的生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常德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再次将城市与水的互动引向深入。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德睿在对“三改四化”中“水改”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后,提出要对高速公路环圈内500平方公里的水域展开整体规划、系统改造,最终的目标不仅要实现江河湖泊的连通,同时,还要在确保在“水安、水净、水流”的基础上,实现“水亲、水游”,最终把常德打造成为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水城”。
在常德市城市中心区,江北水系占江北城区面积的15%,其中21平方公里的柳叶湖更是令中外游客羡慕不已。如何运用山水桥城衍生出的异常丰富的城市建设元素,通过水系生态治理为临水而居的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塑造灵动清爽的水城特色?
常德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德睿认为:湖南众多的城市中,常德具备了最好的“水城”建设条件,相关各区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城区水系改造工作:顶层设计要实现景观、防洪、治污三位一体;要抽调精兵强将,迅速启动各项前期工作,按照先内环、后外环,实施雨污分流系统、截污清淤、防洪排渍、水生态环境治理、江河湖连通、旧城更新与沿岸景观建设、滨水交通及慢行系统、城市供水一体化八大工程建设,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水系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指出,城区水系改造的基本定位是“水安、水净、水流、水亲、水游、水城”,水安、水净、水流是基础,要让老百姓亲水不怕水,让水流动起来,使人们不光能站在岸上看,还可以坐船到水中游览,最终达到水与城的完美结合。“一关、二禁、三治、四保、五改”是水改的基本方法,要用壮士断腕的气魄关停水系改造范围内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矿山,禁止投肥养鱼,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对河流、湖泊、湿地要挂牌保护到位,通过系统的改造,使水系成为城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王群要求,城区500平方公里高速公路环圈以内的区域都要纳入到水系改造的范畴,要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整个工程分为三期进行,第一期工程的目标是使柳叶湖稳定回归到三类水质,城区部分内环水系要开通“水上巴士”。在推进水系改造的过程中,市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管理江河湖泊的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水系改造的业主单位和资金组织方案,原则上此次水改要按照“资源整合、市场运作、项目平衡”的方式推进实施。他强调,水系改造不是简单的水环境修复和治理,还将有力拉动周边包括城中村和棚户区在内的旧城改造,要在打造市民亲水空间的同时,将污染治理与景观建设及城市综合开发相结合,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引进世界先进治理理念 实现水城完美融合
古城“水改”的脚步
“城市发展不仅是街道的拓展、面积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像一个人,她有灵魂、有个性。常德的个性和特色就是山水!”市委常委、市政府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卢武福曾这样说道。
常德,滨水而生,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水城。仅城内便有柳叶湖、穿紫河、新河、护城河、渐河、花山河等6条河流,大自然毫不吝啬的赋予了这座城市丰富的水资源。相反的是,在数十年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那条流经城区的穿紫河,一度成为常德城市污染的主要区域。
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把改善城市进程中城市和乡村水环境,实施水系生态修复与河湖连通等一系列水系治理工程作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决定启动的江北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在治理中提出了穿紫河自西北向南汇入沅江,并在沿岸修建亲水平台、观光游船码头、河岸观景区、浮游岛,建立鱼类、昆虫及水鸟的生态圈;利用步行桥连接南北两岸,将穿紫河变成城市中心的绿色公园,最终营造出“泛舟朗州城,举杯邀司马”的意境。
2013年5月22日,常德市委书记王群等领导在详细听取了穿紫河治理的有关情况汇报后,提出了六大水系治理目标,决定穿紫河的治理采用德国汉诺威水协提出的建设海绵城市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船码头机埠进行提质改造,通过改造现有的排水机埠和调蓄沉淀池,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然后对预处理的水进行分流。在船码头风光带,人们可以看到用来排污的净化池,长满了芦苇、菖蒲、席草、美人蕉等,经过初步处理过的水先通过一米来厚的砂石和净化膜,再排入穿紫河中。船码头风光带在人工湿地建造中,运用水草、浮游岛、人造植物带来亲水、治水,将硬坡护堤回归夯土筑堤的传统有便于雨水渗流,也可以说是用最原始而环保的方法,将城市还给自然,回归到最初的美丽。预计今年年底,首批水上巴士将亮相穿紫河,在姻缘桥和船码头之间尝试运营。为此,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江北城区新建6座污水泵站,改建或新建15座雨水泵站。主要对调蓄池进行分格,确保雨水、污水在调蓄池内分隔开。使城市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回归常德内河的清流本色。
2013年12月,常德市护城河回复改造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被覆盖了的护城河现在重见天日,上面的建筑全部被拆除。根据规划设计恢复后的护城河将随城环绕,沿河林荫道像贯穿老城区的珠链,富贵而典雅。青石板步道、古老民居、城市广场,各式景观节点如珍珠般点缀其间,璀璨夺目。历史的河流蜿蜒流淌,大西门,老城墙上讲述着常德历代的动人故事。据介绍,常德市还规划设计在新河南段建设一座大型人工湿地,用来解决城郊地区农业污水及其它面源污染问题,为动植物拓展生态空间,增强河流生态自净的能力。
2014年10月,备受常德市民关注的梦幻桃花岛和深圳华侨城集团合作的项目正式签约。华侨城常德旅游项目——梦幻桃花岛位于柳叶湖,占地面积1330亩,总投资20亿元,主要包括水公园、陆地公园、主题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分区。2014年9月,华侨城集团托管经营“梦幻桃花岛”项目的策划设计工作启动。来自华侨城欢乐谷事业部、深圳欢乐谷经营公司、上海欢乐谷经营公司的负责人及专家们围绕“梦幻桃花岛”的项目定位、开发模式、亮点打造进行了深入研讨。根据一致意见,“梦幻桃花岛”水公园的改造升级工程将于今年10月份正式动工,争取明年5月份完工,6月份正式开园营业。常德市委书记王群表示,梦幻桃花岛项目顺应了600多万常德人民的渴望,市委市政府一定会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环境为华侨城在常德的投资经营保驾护航。华侨城开启了中国主题文化公园的先河,推动了整个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提高城市的品质品位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华侨城进驻常德,必将掀开常德旅游发展的崭新篇章。
目前,常德市的水改工程正强力推进。让流动的水讲述古城故事,恢复历史的河流及街巷的记忆,凸显水的历史文化主题。常德人要将水与城充分的融合起来,古城常德迈开了惊人的前行步伐。
发自市民内心的感动
涓涓细流 沁人心扉
“诗墙品武陵,德眼看天下;花堤观沅江,阳山沐晚霞。漫步桃花源,怀古孤峰塔;泛舟朗州城,举杯邀司马。”这是常德人发自内心最热情和诚挚地呐喊,常德,是一座让我们骄傲的城市。
随着常德市城市扩容体质和“三改四化”工作成果的显现和叠加,让全体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喜人变化:一条条宽阔洁净的街道,给城市带来了活力都市的蓬勃朝气;路边设计新颖的休息椅、垃圾箱、候车厅、指示牌,在绿树繁花的映衬下愈加精致亲切;道路两侧并不鲜目、却安全牢靠的污水收集口,让人们有了雨中漫步的闲情逸致。一座座造型别致的桥梁,成为常德城优美的脊背;过去水质污染怨声载道的穿紫河、姻缘河、新河,因为各种机埠、泵站、沿岸风光带、慢行系统、休闲广场的建设,真正成为了这座古城翠绿色的项链。在布局科学合理的廉租房、棚改楼下,老常德们相邀踱步或围坐一堂,共同体验城市新生活的神韵;在线条简洁大气的公租楼、公寓楼里,刚刚走出校园或农村的新市民,借助这座城市提供的生活空间和工作岗位,发现了自己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
2013年8月,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虽然明明知道施工墙上的竣工日期是11月,但每天都会有一些居民顶着酷暑到武陵区光荣路社区,询问新房什么时候能落成?什么时候能搞好装修?什么时候能入住?其中就有已经74岁,坐在轮椅上的欧阳尧根。
他在光荣路社区老八组的老房子里住了几十年,是一间20平方米的木板房,祖孙三代5口人挤在一起,没有卫生间,上厕所要到公共厕所;没有洗澡间,就在自搭的灶台前拉个帘子;白天黑灯瞎火,雨天渗风漏水。看了正在建设的“经泽·景园”棚改项目后,他的老伴付梅仙连说了3个想不到: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楼房,想不到生活小区有这么好的绿化环境,想不到幸福就是这样来的不经意。
不只欧阳一家,该项目也给社区另外220户原居民带来同样的喜悦。该社区书记杨凤介绍,社区的老房子始建于1960年,属于城区较老的居民区。2004年光荣路拉通之前,当地成为一片死角,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居民都已搬了出去。2013年“经泽·景园”作为江北城区棚改第一个开工项目正式启动,并顺利完成了全部征拆工作,这里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居民选择回迁。
“我们小区以前楼房破旧、废品乱堆、道路坑洼,现在焕然一新了。”家住金城小区1楼的住户刘子贤说。刘子贤一家是1996年搬到金城小区的,当时这个小区还算不错。可10多年过去了,小区的设施已经破旧不堪,楼房严重老化,屋顶漏水、外墙渗水,每栋楼房的外墙都被贴满了小广告,道路积水严重,遇上下雨天,雨水会顺着楼顶外墙,一直渗透到4楼住房家。不仅如此,小区楼下的化粪池、下水道经常堵塞,常常是臭气熏天。经过这次改造,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楼房屋面不仅做了防水处理,还加了一层隔热板。
据介绍,常德市棚改区需整体搬迁改造户数达9084户。从2013年起,将21023栋、73002户纳入改造计划,到2016年年底,市城区老旧小区(含城中村)整体升级改造基本完成。总建筑面积1050万平米,其中城中村13595栋,19477户,总建筑面积578万平米。目前,常德市已累计启动棚改项目122个,开工安置住房14717套,已建成安置住房11090套,争取中央、省补助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共计2.8136亿元,解决2.3万多户城市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完善了城市功能配套,提升了城市综合品质。
味韵当年 寻找“老常德”的印迹
武陵葫芦口联片区改造
在常德市老西门的武陵区新村社区,有一段古代护城河。这里曾像南京秦淮河一样,有着热闹非凡的历史,窨子屋、矮城墙、古戏院、老牌坊、老字号商铺、风味小吃等让临水而居的市民们过着十分享受的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葫芦口慢慢地被困在了四周的摩天大厦之中,挤得连鼻子眼睛都没了,连一辆消防车都无法开进来,护城河也被钢筋水泥块覆盖着,成为了一条污水流通管道。这里的居民常常是怨声载道,听说要对葫芦口进行联片改造时,更是喊出了“这些年,我们做梦都想改造葫芦口”的声音。
2013年9月,葫芦口联片区改造拉开序幕。此前,在规划阶段葫芦口联片区“棚改”项目分为葫芦口、矮城墙、光明巷、笔架城巷等棚改点。后经市规划部门实地勘察论证,认为这一片区老常德文化底蕴深厚,分开改造不利于今后整体风格的形成。规划后,葫芦口项目确定为东至武陵大道,西至朝阳路,南临沅安路,北接建设路。包括新村、一水厂、光明巷三个区域,涉及棚改1581户。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14亿元。
作为常德市棚户区改造的样板,在居民的热切期盼中,既保留了老城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浓郁的现代化气息。项目计划有待改造的土地面积86725平方米,待征收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葫芦口联片棚改区改造完成后将有1606户居民回迁。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棚改工程,预计在2015年底可全面竣工。项目建成后,这里将再现昔日如诗风情,高耸入云的高楼与风光旖旎的沅江相对,魅力常德的城景尽收眼底;道路、管网、商场、公用设施一应俱全,居民们将彻底告别用报纸糊窗户,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小雨的蜗居时代。治理修复后的护城河上,拱桥卧波,垂柳依依,让人心怡的风景成为新的休闲地带,也是市民晨曦暮晚散步锻炼的好场地。古常德的窨子屋、城墙、碉堡、杨家牌坊依着流水,味韵当年;而常德丝弦、花鼓戏、老字号的钵子菜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葫芦口联片区棚改项目将通过对大西门、小西门等4个出入口进行新建和改造,敞开护城河,修复老城墙,恢复片区地理地貌的记忆,对街、巷、院的传统生活模式进行保持与放大,通过对“老常德”文化元素的保护与挖掘,将这一区域打造为深含“老常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让市民在现代都市的氛围中,寻找消失的独家记忆。
常德新观察:让市民生活得更美好
一江穿城,湖泊棋布,群山错落。山、水、城展示着常德的灵气。近年来,常德市按照“泛湘西北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沿江发展、滨湖生活”的空间布局,坚持“内提外拓、统筹发展”的建设原则,努力构建“一江两岸”、“一体三极”的城区发展新格局。“一江两岸”即要使沅江穿城而过,两岸协调发展,形成沿江景观带、现代服务业聚集带的沿江城市风光。“一体三极”即以武陵城区为主体,向南跨江发展,建设江南-德山新城;向北滨湖发展,建设柳叶湖-北部新城;向西带动桃源县城,建设西部新区。到本届政府末,把常德建设成为100平方公里建成区、100万人口的“双百城市”。
短短几年时间,常德市公寓楼安置小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在市城区各处拔地而起。它不仅让数以万计的城中村及城市周边的村民摆脱了土地的羁绊,还让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亲身感受到了城市化发展放射出的绚丽色彩,更让经过改造的土地就此成为了新的城市亮点。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我们站在城市的最高点重新俯瞰常德,艳阳千里、浮光跃金,在一个个设计新颖的现代化小区里,鳞次栉比的高楼林立,就像一颗颗斑斓的星星,折射出城镇化工作挥就的华美篇章;更如长空下的沙鸥翔集,铺开下一阶段城镇化的壮丽画卷,也加快着城市不断往前飞跃的步伐。
民生幸福是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为此,常德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打好“民生升温”的攻坚战。首先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以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和就业、就学、就医为主的“三保三就”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全面推进社保扩面,稳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农村“五保”供养水平;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坚决落实好中央、省里文件精神;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抓好就学工作,就是要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好就医工作,主要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完善疾病防治、妇幼保健、中医中药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好民生之急。
在“民生升温”中,重中之重是建设完美社区、美丽乡村及开展教育卫生3年攻坚、推进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要让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人同步幸福。为此,常德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作为完美社区和完美乡村的建设标准,提出完美社区 “以人为本、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优化调整街道、社区布局和区划,推行“3+N”社区管理模式。从今年起,市财政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1亿元,并带动各方投入3亿元以上,重点搞好社区办公场所、警务室、卫生健康室、文体活动室、幼儿园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县(市、区)财政每年每村投入不低于30万元,并以县为单位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力争按照“村强民富生活美、村庄宜居环境美、村风文明行为美、村稳民安和谐美、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标准,3年内建成300个美丽乡村。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一旦完工,将会进一步地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