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加强脱贫地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21-01-26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周双娥

■周双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与期盼。2020年,将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七千多万特困人口全面脱贫实现时间。脱贫人口也将集中在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规模大,范围广,深度贫困时间长。因此,国家必将面临控制返贫和道德建设等重大问题。前者可以通过激发内源性动力来完成,即通过疏导激励已经掌握技术和拥有脱贫理念的农民和村干部来持续。但道德建设却不能完全靠内生动力实施,必须内外联动。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面称为《纲要》),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指明了建设要求和路径。笔者认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民以及其它重点地区,必须尽快贯彻落实《纲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一、脱贫地区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所指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具体建设内容涵盖广泛,最核心的当然是道德水平提升。而脱贫地区的公民属于对象范畴之列,如缺位新时代公民道德水平提升,将和贫困一样可怕。除开其它分散地区的脱贫对象,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公民对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影响巨大。

《纲要》强调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等等,里程碑式地宣告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强调华夏文明的作用与影响,也就强调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作为发展繁荣的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中的重要方面就是文化的优越。脱贫地区的道德建设离不开这些。

此外,道德建设强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同样也要求脱贫地区必须实施。 因此,抛开了他们的道德建设,全国道德建设就不完整。

二、脱贫地区公民道德建设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必要条件

脱贫地区的群众脱贫了,经济生活进步了,道德建设必须跟上。有些地方出现被不良思想文化侵蚀现象,出现道德观念模糊,出现善恶、是非、美丑部分,甚至出现超越公序良俗底线和妨碍他人幸福生活现象。如此种种,将严重阻碍乡村振兴,阻碍我国道德建设的蓝图实施。 道德建设的残缺,甚至缺失,必将影响全面小康的目标。

脱贫地区的群众,需要有国家尊严和民族情感;需要有感恩之心;需要有忠诚、责任和亲情;需要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需要有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勤俭治家、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

有了这些,才能巩固脱贫的成果,才会让脱贫地区并入国家发展的快车道。

三、脱贫地区公民道德文明建设必须有自身的客观实施路径

脱贫地区的公民道德文明建设不能复制发达地区文明建设模式,必须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或者路径。

首先,不能孤立地把公民德育教育孤立在国民教育整体之外,而分裂国家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对于脱贫地区公民来说,纳入国民教育之培训教育,把点设在乡村,分批分层培训。

其次,用良好家教家风涵养道德品行。脱贫地区留守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不健全、老人无所依。因此,移风易俗、礼仪教化、绿色生活方式必须铺开。

其三,用正确舆论营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加大脱贫地区信息与网络建设,用典型事迹,正能量故事,雨露般地滋润。

其四,加强文艺创作与艺术宣传平台建设,加强宣传板报等平台搭建与监控,把村组与党员群体推向道德建设的内源型力量的中坚,加强致富团体、妇女团体等团体引导,因人实施引导方案。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