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记者 郑江晖 实习记者 金婷 通讯员 杨金波 周丽萍 常德报道
婚姻从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彩礼从自行车、缝纫机到房子、车子、票子,婚礼从开一场座谈会到摆几十桌酒席……今天是七夕节,记者分别采访了常德上世纪50年代到今年结婚的5对夫妻,从他们婚姻中感受时代烙印、感悟幸福真谛。
杨金仓与翟春平已携手走过63年相濡以沫的浓情岁月。
最让人羡慕和钦佩的,是白首不相离的甜蜜。今年90岁的杨金仓与翟春平已携手走过63年相濡以沫的浓情岁月,一个甲子的钻石婚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实写照。
当年在北京生活的翟春平受《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影响,一心想找一名志愿军战士做丈夫。而杨金仓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驻扎在山东薛城。机缘巧合的是,翟春平婶娘和杨金仓姐夫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在他们的撮合下,两个素味平生的年轻人开始书信往来,并决定相守一生。
没有婚礼,没有婚服,也没有嫁妆,1955年,在战友们的见证下,两人办了一场座谈会,就算结婚了。“连队司务长花20元买了些花生、糖果、苹果,一起谈谈话。”回忆起当年结婚的情景,杨金仓喜笑颜开。婚后,两人借住在当地老乡家的半间小屋里,一张床、一张桌、一床军被,就是全部家当。“那时候的日子虽苦,但感觉很幸福!”杨金仓回首这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两人从没吵过架红过脸,出门都还牵着手,“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这是杨金仓夫妇教给我们的夫妻“保鲜”秘籍。
杨群康与龚月英。
今年65岁的杨群康退休前是石门县夹山镇的一名语文教师,妻子龚月英是一名朴素、勤劳的农妇,两人经朋友介绍相识,1979年组建了这个小小的“耕读之家”。“没有大操大办,摆了五六桌酒席,亲朋好友近邻聚在一起喝喝酒、拉拉家常,分享婚礼喜悦。”那时候已经开始流行“吃酒”,一块五就能走一户人家。
婚后,两人过上了“半边户”生活,杨群康在学校教书,照顾家庭的精力少,龚月英肩挑家庭重担,在繁忙的农事之外,经常在出外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无怨无悔。“两人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小家庭的生活也很和谐幸福。”在杨群康看来,婚姻的真谛蕴藏在12字中:“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互让互勉。”
邹芳与肖汉的婚纱照。
邹芳今年46岁,1998年,与丈夫肖汉结束8年爱情长跑,走进婚姻殿堂。“那时候的感情很纯粹,认定了一个人就是一辈子,他一下班了就来我家报到,连续8年风雨无阻。”两人的婚礼在亲戚家的小餐馆举行,身着白色婚纱出场的邹芳,着实让亲朋好友们惊艳了一把。“那时候婚纱还是时髦玩意儿,是小叔子特地从广东带回来的。”作为双职工家庭,邹芳的嫁妆是一台29寸的长虹彩色电视机和滚筒洗衣机,“电视是7900元,我记得特别清楚。”
下岗、经商、拆迁,两人跟着时代浪潮飘摇,父母生病、生意被骗,意外受伤,两人历经多重人生坎坷,这一路走来,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两人的爱情愈久弥坚。“过着过着,两个人已经是亲人了,也争过吵过,但从未想过分开。”邹芳甜蜜地说。
阿崔和朵朵。
同为80后的阿崔和朵朵于2014年结婚,结的是同龄人眼中的“标配婚姻”,门当户对、相亲认识、房车齐全、旅拍婚纱照、酒店办婚礼、国外度蜜月……这个过程中,意外的只有爱情。“我们80后,在自由与传统的边界挣扎,想去寻找爱情,又因为打拼事业,不得不屈从于相亲。”朵朵感觉幸运的是,通过相亲,等到了自己喜欢的人。“我们爱情是小长跑,他身上有80后特有的靠谱与实在,还懂些小浪漫和小情调。”
婚后两年,两人拥有了自己的爱情结晶,过上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标配人生”。“明显感觉经济压力大,但是80后天生带有那个年代的奋斗基因,男女在外打拼事业,老人在家帮带孩子。”朵朵认为,在如此纷杂的年代,夫妻二人要多换位思考、相互体谅,方才长久。“关注当下,珍惜当下。”
子涵和丈夫的旅行照。
26岁的子涵和丈夫都是警察,办公室恋情修成正果,于今年6月结婚。相比于传统婚礼,这对90后夫妻选择了更自由奔放的方式——在广西北海旅行结婚,让蓝天白云作媒,以大海沙滩为证。
“双方父母都很开明,我们也觉得这种方式很'撩撇'。”子涵笑着告诉记者。“也可能是八项规定出台,赈酒实在是太麻烦了!”受子涵夫妻的影响,他们身边的朋友、同事,也开始考虑这种特别的结婚形式。
除了“轻便”的旅行结婚,两人也未谈彩礼嫁妆,“双方父母准备了房子,组建家庭的基础有了,后面的日子慢慢过。”对于这些,子涵很洒脱,是大多数90后爱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