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鲁融冰
芬芳四月天,春耕好时节。
4月14日,记者走进桃源县浔阳街道万寿桥社区,广袤的田野上,多种农机往来穿梭,轰鸣声此起彼伏,翻耕、抛秧、插秧……一派“铁牛”闹春的火热景象。
62岁的种粮大户向阳辉,正驾驶旋耕机作业。这台机器有两米多高,后轮直径更是超过1米,是个十足的“大块头”。只见他左手握着方向盘,右手抓着操纵杆,格外投入。身后新翻出的泥土,引来一群白鹭觅食。
“这家伙劲儿大,比开越野车还爽,要不要试试?”见记者满脸好奇追着拍照,向阳辉停了下来,大方地发出“试驾”邀请。没等他介绍完操作方法,记者迫不及待钻进驾驶室,发动引擎,踩着油门朝田中间驶去。
(记者“试驾”旋耕机,过了一回“铁牛”瘾。 郭婧 摄)
“向师傅,开这玩意儿激情是有,就是差点速度。”一圈转悠下来,记者打趣道。
“你当是飙车哦?”向阳辉乐呵呵地说,种田不是件容易事,只有精耕细作,秧苗才能长得好,粮食才会产量高。
向阳辉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也是种了几十年田的“老把式”,前些年成立了“丰垦”家庭农场。得益于机耕机收,他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增,今年流转土地700多亩,其中一半用于种植双季稻。眼下,在已经翻耕好的田里,他请来的工人正在进行人工抛秧种早稻。
“在牛耕时代,简直想都不敢想。”他说,农机未普及之前,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牛,干农活全指望它。每到春耕,农民们一手掌犁,一手握鞭,翻泥、碎土、耙平,工序繁杂,就算把牛儿赶得飞跑,一天下来也只能耕个几亩田。而现在的“铁牛”,功能齐全,可谓“一步到位”。
不过,驾驶“铁牛”看似轻松,却是一门技术活。向阳辉介绍,以往用牛耕田,人踩在泥里,可以用膝盖丈量翻耕深度,30公分左右,最适宜水稻生长。在“穿着皮鞋也能把田种好”的机耕时代,全凭“手上功夫”来把握深浅了。他指着驾驶座右边的操纵杆说:“机耕犁头的上下位置就靠这个来调节,田里若有高低起伏,可以随时调整把田耘平。另外,泥土翻耕适中,才能把杂草全部压住,让它们尽快腐烂成为有机肥,为秧苗生长提供养分。”
(向登登正在使用新买的高速插秧机。)
在他儿子向登登的田边,记者又被一台车头酷似摩托艇的农机吸引。只见它一路驶过,9列秧苗便整齐“站立”在泥土中。相比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插秧,速度简直是天壤之别。经打听得知,这是向登登新买的高速插秧机,兼具抛秧的功能,每天作业面积高达60亩。经过各级补贴,原价14万多元的机子到手只花了4万元。
向登登今年33岁,2013年从部队退伍后,回家当起了新农人,如今流转土地面积达1000多亩。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由于和父亲经营理念不同,他另起炉灶,成立了“诗晗”家庭农场。于是,向家的大门口,挂着两块牌。和父亲向阳辉相比,他更加崇尚科技兴农,至今购买的大型农机已近10台,并通过合作社让大户们共享农机。多年来,向登登一面紧跟新科技,一面向父亲请教种田经验。父子俩取长补短,粮食产量和品质逐年提升。
看着这幅“铁牛”闹春图,记者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张丰收后的喜悦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