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软实力”铺设山里娃成才路
——石门教育现象之四
“湖南最可爱的乡村教师”——石门县罗坪乡栗子坪教学点教师卓德刚。
(石门县教育局供图)
张 笛 杜方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对于贫困山区,一批好老师,就是教育的“软实力”。他们不仅是灵魂的工程师,更肩负着引领孩子走出大山的使命。但山区教育,最令人头痛的是师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大核心问题。
石门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针对教师资源匮乏这一贫困县“通病”,县里五大措施引进教师;打造名师名校长,加强培训提素质;树标杆立先进,弘扬师风师德。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了石门教育的“软实力”。石门高考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今年高考,全县一本、二本录取率达到41.18%和67.01%,分别高出全省27.89和32.31个百分点。全省省级示范高中138所,清华、北大录取名额116个,石门一中就占了17个。
引“活水”,破解山区“人才荒”
如何破解“人才荒”?为此,石门县教育局联合编办、人社等相关部门,深入推进人事改革,大力引进优质教师资源,激发队伍活力。
该县在全市率先推出教师“退一进一”机制,规定自然减员一位教师,立马补充一名新教师。这个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育队伍数量,却未解决“如何引进人才,尤其高质量人才”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石门教育局打破常规,通过五大措施提升引入师资的质量:面向全省招特岗教师,高校直签,石门籍免费师范生直接入编,石门籍在外财政供养的老师直接调回,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其中,“校园直签”2016年推行,开全省县域之先河。
这一年,廖琪宁走马上任县教育局局长,党代会首次实行党代表提案制。“以前只有人大、政协可以提案、议案,我作为党代表接到通知,教育系统可以提案,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廖琪宁说。
要提就提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他马上召集局领导班子开会,并与石门一中校长共同研究,提交了“校园直签”的议案。所谓“校园直签”即高中学校与师范高校毕业直接签约。好教育必须有好老师,校园直签为石门引进人才抢得先机。在党代会上,该议案以全票通过。
“山区师资问题难解决,但只要动真破硬,没有解决不了的。”面对“特岗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队伍缺乏激情的现状,县教育局创新推出校长末位淘汰机制、城区学校教师退出机制等“动真格”的举措,让“蹲着金窝不下蛋”者“让位子”;强势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促进队伍结构优化。
轮岗交流中,触及教师利益,阻力较大。去年,针对楚江街道这个学校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教育局顶住压力,啃下“硬骨头”,为下一步打破城乡交流壁垒奠定了基础。
2016年来,石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达738人次,规模大、覆盖广,令人惊叹。
塑名师,领先行业树权威
石门,人口不到百万,却有4566名在岗教师站在三尺讲台前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不乏正高级教师6人,特级教师6人,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名师工作坊3个,市级学科带头人16人……名师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这在常德市是唯一的县。
什么是名师?石门县一中的一位资深语文教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2017年,省教育厅举办了数学疑难杂题改题竞赛,面对常德乃至长沙众多强劲对手,石门一中教师团队咬紧目标。副校长廖其法每天跟老师出题解题,指导老师练习,最终获团体一等奖,更因教师表现突出,由组委会特别颁发了一个特等奖。
“名师不是加封的,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拼出来的,要体现行业引领、善于超越。”这位老师的一番话,使我们对名师的提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位名师仅能造福一个班,一批名师才能提升全县教育质量水平。近年,石门县教育局坚持把“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成长的孵化器、教育强县建设的加速器,亮出石门教育金字招牌。
2014年,石门县第一中学校长侯宏泉从市教育局获得“常德市首批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荣誉,成立了石门第一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目前,石门共有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名师工作室通过师傅带徒弟,激发了中青年教师奋发向上的活力,掀起“追赶超”的热潮。更重要的是,名师工作室辐射全县,石门二中、五中、六中、瑜远中学与石门一中齐头并进,共同谱写了2017年高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校长是学校的掌舵人,一名好校长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对于好校长,廖琪宁给出自己的定义,好校长要上好“三课”,第一上好主课,不做“甩手掌柜”,且水平高于同科目老师;第二勤听课,除本学科外,其他科目都要听,成为“万金油”;第三要评课,要真评、讲实话,不说外行话,明确指出好或不好的地方。
为培养业务精、素养高、党性强的名校长,石门县教育局还进行了多种有益尝试。
2016年2月,刚上任的廖琪宁做了关于“把老师送出去的”报告,主张不仅要送出去,而且要去北师大和华中师大这样的重点师范大学参加培训。会后,不少校长提出质疑,这样的大学,哪里是山区老师说去就去的。
“我当下拍板,这个事情今年就要定下来。”敢啃硬骨头的廖琪宁把湖南人“敢为先”“霸得蛮”的血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按初中、小学、幼教三个学段,将近200名校长送去培训。
校长们都是第一次去名牌大学接受培训,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回到工作岗位后更要勤奋工作。”
高要求、重培训、促成长,在这样的氛围下,石门涌现出一大批名校长。侯宏泉,来自石门一中,先后评为湖南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中小学首批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被广大师生赞为拿起粉笔能上课的专家型校长。扎根山区35年的苏市完小校长王怀军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也是石门县解放以来仅有的三名全国人大代表之一,他自己也记不清为多少贫困学生担保或资助学杂费、生活费。带着“办出全县一流教学点”的誓言,卓德刚来到家乡的栗子坪教学点当负责人,两年回流了两倍多的学生,教学成绩明显提升……
“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培养好老师、好校长,石门教育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严格保障了教职工工资总额1.5%的培训经费。近3年来,人才培养规模大、项目多,共完成了国家、省、市、县级培训13177人次,实现教师队伍全员覆盖。
常年忙“充电”的教师队伍成为这个偏远山区县的黄金资源,他们不仅自身成长迅速,更激发了全县莘莘学子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近3年,该县中小学生共获国家级竞赛奖359人次、省级奖391人次,市级奖1285人次。初中毕业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评估均位居常德市第一方阵。
“石门教师棒棒的!”老百姓发自内心地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扬师德,默默耕耘传大爱
教师既肩负人的希望又肩负国家的希望。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师德尤为重要。
清晨,石门县磨市镇海拔810多米高的黄花教学点,一位老教师领着16名学生完成了升国旗仪式。老师名叫郑孝云,在这个教学点一人坚守了35年。
是什么力量让他甘于寂寞和清贫?“我离不开山区的孩子们。”乐观的郑孝云还告诉我们,现在他不是这里唯一的老师了,从去年开始,磨市镇中心学校实施“走教”活动,山里孩子终于有了专业“音体美”老师。
一名罹患顽疾的女孩,10位教职员工,11公里山路,每周送教上门。采访前,我们已听闻这发生在石门大山里的温暖故事。
从2017年9月开始,家住皂市镇岳家铺村的花季少女杨帆最期待的是每周四的送教上门。因病辍学的她一度陷入绝望与彷徨,直到再次见到熟悉的老师,再次翻开熟悉的课本,杨帆终于在不幸的阴霾中找到一丝阳光。
随着采访深入,我们见到更多不同的面孔,或许不曾被媒体争相报道,却在平凡岗位上履行“师德承诺”。
据悉,全县以“师德联点”为抓手,严责任、细活动,要求所有中心学校对口联系一所学校,每月有针对地上一堂师德课;“5000教师大家访”今年上半年已开展3次,关爱从课堂延伸至家庭。
贫困山区的孩子是否输在起跑线上?曾有人无奈地认为“负重前行,如何超越”?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宋雨红却坚定地说:“人不能选择生命,但可以选择人生,人生是拼搏出来的。石门一大批扎根山区的好老师,不正是在为孩子们铺就走出大山的道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