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农产品不愁卖”
昨日,石门县白云镇竹巷口村,窗外微微发亮,44岁的彭业平用双手将自己撑起来,靠在床头,打开手机平台,查下自己家的红薯粉是否又有了订单。此时,他60多岁的父母已经挂上背篓,行走在通往自家橘林的路上。
10年前的一场事故,让彭业平失去了双腿,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仅靠着几亩橘林维持生计,也让他们一家成了贫困户。5年前,常德“随手公益”组织来到这个山村,了解到彭业平一家的基本情况后,志愿者给彭业平拉了网线、配了电脑,还给他找了个网络销售的工作。同时,“随手公益”搭建白云镇竹巷口村土特产销售平台,并将村里的农副产品带到市城区售卖。从此,竹巷口村的农副土特产品有了社会认知度,彭业平家的土猪腊肉、橘子、红薯粉每天都能收到很多订单。
今年,彭业平家里养了5头猪,种了8亩多红薯和玉米,玉米收成3000斤,红薯近万斤。彭业平说,当时他母亲做了点红薯粉,没想到志愿者们尝后,都说味道好,建议他放在网上卖。彭业平告诉记者,100斤红薯可以制出15斤左右的红薯粉,工序非常繁琐,要反复过滤,而且每道工序都要弄干净,如果不干净,红薯粉的色泽就不白。令彭业平没想到的是,他家的红薯粉一“上线”就倍受追捧,“现在已经卖了100多斤,家里没剩下多少红薯了。”不仅如此,彭业平家制作的土猪腊肉也在志愿者的推荐下,被网民认购一空,光卖腊肉的净收入就达2万多元。有了收入,彭业平今年买了新的电动轮椅,家里经济也宽裕不少。
“随手公益”成员姚兰华告诉记者,“这几年公益组织一直参考城区市场价帮助村民推荐土产品,一是让各界朋友尝到真正的土特产是什么滋味,也让大家能帮助这些家庭;二是让农民知道品质的标准。例如黄豆、芝麻要筛选到什么程度,包装成什么样子才能卖出好价钱。”
“今年,已经有很多顾客通过平台知晓了我们村的土产品,我家的红薯粉跟腊肉不愁卖,我相信通过网络销售,今年收入会更高。”彭业平对未来是信心满满。(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