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版图,地处洞庭湖西边的津市,就像一只美丽的凤凰。“湘北明珠”津市城区就是它的眼睛,嘉山风景区就是美丽的脖子,西湖就像它蓄力的翅膀,而西部苍翠丘陵就是它柔软的下腹部。
造物主厚爱这片土地的感慨:一湖清清水,一片矮矮山,一块平平地。在祖先的开垦锄下,这里有万顷良田、茂密山林、鱼池莲塘。
时间跨进了21世纪,这块凤凰形的土地成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平台。
津市人坚持“精集并举”理念——走“小而精”的发展路子,在创新中求变,推进城乡一体共进、共享,朝着打造大花园的目标突进。
兰津——古地名中的津市这只美丽凤凰,正展开翅膀腾飞。
新思路 津市一个大公园
自2006年至去年的8年时间,津市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辛勤耕耘,使这里发生了蝶变:水泥公路已跨过田垅、水渠、山坡、森林,深入到户户农舍;渠水潺潺、山塘清清,水井哗哗;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村民家前的四个沉淀池,将生活污水、人畜粪水、雨水沉淀后,集中排出……昔日农村污水遍地流,垃圾到处堆,道路泥泞,蚊虫飞舞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津市的新农村建设既合着全国的节拍,也创造着自己的特色。今年初,他们在8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美丽村庄这一新概念,根据津市城市和农村人口基本对半的市情,采取整体推进的方式,提出了将整个津市打造为一个大花园的思路。
毛里湖湿地公园的申报成功,就是津市决策者这种思路的体现。毛里湖是我省第二大淡水湖,它的10多万亩烟波浩渺水面,纵横保河堤、白衣、棠华、李家铺、渡口5个乡镇。浩瀚的湖面与四周叠翠的青山、湖洲草滩和田园村落,形成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风光。湿地的水上植物丛中,栖息着白鹭、夜鹭、野鸭等珍稀鸟类;清澈的湖水里,游弋着各种鱼儿,水底下,爬行着各种甲壳……丰富的生物系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景观:百鸟鸣翠、迷宫寻鹭、芦花追日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又形成了它晨曦日出、雨后彩虹、湖区晚霞、雨后雾霭神话般的世界。随季节、时间、观测点的不同,它又有着千变万化的天象景观。
开发毛里湖的直接效果是,津市农村十分之一的面积成为美丽的水景观,整个津市农村因此而灵动起来,魅力也因此充分迸发。
大手笔 脱胎换骨大美丽
津市决策者们从多年的实践中得出结论,美丽乡村建设需大手笔。只有大手笔,才能大改变,换得大美丽。
在小镇集市或村民聚居中心,新建的民居颇具江南水乡特色——建筑元素中都有风火墙、小走廊,青瓦白墙……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周尚新告诉记者,这种设计来自省里的专家之手。他们在实践中,坚持“一张蓝图描到底”,请省里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全市统筹发展整体规划,任何事情、任何时候都按规划办。
改水,就是这种大手笔换得的大实效。水改多年,用水务局局长沈正贵的说法是“农民也喝上了眼睛看上去也干净”的水。去年,津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出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水。如此,就得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可是一算账,工程得投入一亿元。这对于一年财政收入只有五六亿元的县级市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津市咬紧牙头上,毕其功于一役。高起点规划,高力度宣传,高位置推进。高起点规划,就是用高水平的设计,高标准的建设,建设高品质的饮水工程,将卫生水送到全市农村任何一个角落。他们请来了全国一流的设计院,经几上几下,一个10多人的团队,用时四个半月,才拿出成熟的方案。这一方案就是对城里水厂进行扩容,然后通过加压的方法,通过58公里、一米口径管道,送到各乡镇供水站,再通过各支管道送到各家各户。目前,所需的1.6亿元资金基本到位,这一工程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开工,到明年底,全市所有的农户都可以与城里一样,饮上安全卫生水。这一举措,是“全省率先”、“常德唯一”。
无论是小镇集市的建设、“龙企”培养,还是公路绿化、垃圾处理等,都是这种大手笔的杰作。
出特色 种养催生大产业
记者一路穿行在新洲、李家铺、棠华、保河堤等乡镇,眼中处处都是风景。省委副书记孙金龙今年初夏考察这里时,曾用“赏心悦目”概括其美丽。确实,这里美不胜收。
在灵泉镇,锦绣南苑农业生态园、神九堰土家休闲园,将昔日的偏僻荒芜之地打造得如诗如画;在关头村,推行的生态示范户活动已初见成效,村民院子四周收拾得干干净净、整修得面目一新,还栽上了各种时令的果树。
津市农村风景不仅好看,而且好“吃”。进入一个山水环绕的村子,蓦然发现茂林深处,竟遮掩着一个饲养英国贵妃鸡的养殖场,虽然规模只有7000只,可总经理颇为得意地说效益可观。沿着西湖一个杨柳依依的汊子穿行,湖水绿柳之中竟“镶嵌”一家法国朗德鹅肥肝深加工基地,其产品是城里西席大菜的原材料……
既美又富。“富足”则是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之一。按决策者的说法,发展产业、造富农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
在灵泉镇的和平物生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恒温室的金属架上架着营养包,包里长着洁白的杏鲍菇。据柳副总经理告诉记者,这里日产杏鲍菇14吨,是长沙等大城市的抢手货。他还说,公司新近成立了大棚蔬菜合作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农民种植香菇,收购农民的产品,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市农业局局长刘仁彬算了一笔账,一个种植3亩香菇的农户,如此可以增加年收入3万元。
记者来到位于新洲镇杉堰村旺森公司。打开车间大门,记者耳目一新,里头摆的是“生产”猪的机器,每一台机器上给猪喂食、饮水、洗澡、测温设备一应俱全。猪在这平台上享受着全方位服务,也在这里舒适生长。这个基地投产后,不仅可以实现1.1亿元年销售收入,而且其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无害化和集约化的养殖方法,颠覆了传统的养猪概念,将津市生猪养殖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新洲镇黄林堰村的津佳鸿峰兔业养殖基地,投资3500万元、年出栏商品兔100万只的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启动,给农民带来另一条赚钱的门路。
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周尚新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津市许多“农”字号企业在全省、全国都有着单体“最大”或者前几位的排位。正是这些企业的辐射力,让农民兄弟的钱袋子渐渐地鼓起来。
新创造 调动元素活起来
在灵泉镇茶山坳,新建居民小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条中心大道如长藤直通山坳,“藤”上结果美丽的“果子”——白瓷贴墙的农民新居,依坡势向山坳上延伸;每个单元有小院、有菜地;在其他几根“枝蔓”上,是漂亮的村部、周全的文化体育设施。与城里的居民小区相比,公共服务设施并不弱,而静中有闹、闹中有静,统分有序、错落有致的格局,又是城里无法达到的。这来自镇政府的创造。
据镇长胡永乐告诉记者:政府先搞好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出售给有建房需求的农户,引导农民走向相对集中居住,这既可以让农民享受公共服务,又可以腾出老宅基地来用于整理,还让农民居住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像这种模式的还有保河镇的大山村。记者看到,新建的农民住宅小区里,有医院、商场、健身房、文化室等。已建成的7栋房子已全部售出,现在正准备启动二期工程。
还是民居建设,只不过将传统的“散”、“分”调为有“统”中有“分”,“合”中见“散”,昔日以行政为推手而无力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津市的决策者们在美丽乡村建设这场“化学反应”中,对其中的元素重新配置——创新,化腐朽为神奇。
这种创新,在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比比皆是。在神九堰休闲园,按1:1比例建起的“天坛”万绿丛中一点黄,就这让昔日偏僻荒野变得仿佛如“皇家园林”。林业部门经过探索,对林木使用权、资金、管理机制等元素重新调配,公路两旁长绿的难题一朝而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资金投入的整合,让那些重点区域变化显出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意境 风景涵养文化树
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我们看到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小镇已在兴起;在村部所在地,我们看见一个个农民集居中心已具雏形,这里已有体育活动设施,也有文化广场。在农户家里,小院、花坛……
津市乡村之美,最美美在意境。它已完全摆了富丽堂皇的刻意之短,也摆脱了纯天然之朴,还摆脱了外美内空的形式之美,而是有着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确实,津市乡村有着“先天”美的元素。如果说,“村烟稠袅,畦稻遥芳,舟车络绎,弦诵铿锵”;“碧烟断处,红桥通焉”,“晚艇芰荷,夕阳箫鼓”,是它外在的“田园渔歌”之美的话,那么坐落在大同山北麓、唐咸通年间修建的千年古刹大同寺;“一男一女”两张文化名片——孟姜女文化,车胤童年囊萤照读的苦读文化;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宋朝杨幺起义的遗迹等等,就是内在的文化之美。因此,津市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非常重视文化元素的作用,成就意境之美。因为他们明白,最美的自然风景可能消逝,最美的人造风景可能破败,只有人类活动沉淀的文化之美永存。
这种文化沉淀已深深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成为津市一道最独特的亮色。药山寺佛教风景区,嘉山孟姜女文化区、车胤萤囊夜读风景点,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津市这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