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市民政局立足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老龄群体解愁,自加压力、负重履责,通过超前实施社会养老“多层叠加”平台建设,先后建成各类养老机构43个,床位总数达到1467张,使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到32张,用社会养老的硬件保障筑起了迎接“银色浪潮”冲击的一道道“防波堤”,有效缓解了老龄社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该市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第四批社会养老服务示范单位”,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社会养老服务先进县市。
市建模式。主要采取“政府主建、项目助建、民政承建、部门帮建”的运作模式,启动了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民政部门组建争资争项小分队,先后8上京城、20多次进省城,最终将项目挤进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笼子,列入了全省民政项目建设发展规划,累计引进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另外,通过开源节流、借贷举债和多元融资2000多万元,于2013年建成了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目前,这个总投资3650万元、占地40亩、建筑面积19000多平方米,拥有6栋公寓式建筑、300余套房间、500个床位的养老服务中心,已入住老人近200人。还挂牌组建了养老中心卫生院,有医护人员6名,其中全职医生3名,护士3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开设了老年病科及老年病房,兼顾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同时,引入医保机制,入住的参保老年人均享受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相应待遇,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乡建模式。采取“项目领建、乡镇承建、部门帮建、民政助建”的建设模式,按照“一乡一院”的布局,分批梯次推进乡镇敬老院新建、改建、扩建,在先后完成六个乡镇敬老院建设的基础上,又新建了投资720万元、占地50亩、建筑面积3220平方米、床位128个的棠华乡敬老院建设;启动了投资635万、占地41.5亩、建筑面积3380平方米、床位132个的白衣镇敬老院建设;推动了灵泉镇敬老院100个床位的扩建、常宇老年公寓130个床位的搬迁重建、襄阳街48个床位的医养结合幸福院改建。目前,全市7个乡镇敬老院共拥有床位546个,已集中供养城乡五保老人392人,集中供养率已达37.6%。
社建模式。市委、市政府通过下派支帮促工作队,按照连续建设、分步建设、梯次建设的思路,通过外引内联、上拨下筹等途径,采取项目带建、财政援建、部门帮建、党费助建、社会捐建、社区自建等多种渠道筹资,推动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在农村社区,先后建成了15个农村幸福院,新增床位75张。在城市社区,为12个城市社区建成了300平方米以上服务平台,启动了20个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设。如率先在湖桥社区建成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内设有老年人休息室、活动室、学习室、餐厅、厨房、“四点半学校”、志愿者服务站,主要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志愿者服务等,已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再如在襄阳街卫生服务中心院内建成的我市首家“医养结合”的社区幸福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床位48张,承担起了收养失能、半失能“三无”人员养老的重任。
民建模式。按照“个人自建、政府助建、民政帮建”的建设模式,通过整合城市资源,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投资近2000万元,先后兴办养老机构16家,建筑面积15804平方米,提供养老床位563张,入住老人547人,入住率已达97.6%,对养老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如始建于2010年的常宇老年公寓,现正在抓紧搬迁新建拥有130余张床位的养老新公寓,预计今年下半年可投入使用。再如长寿老年公寓,正规划在原址扩建80张床位。另外,民政部门正在通过招商引资形式,拟引进1家投资2000万元、床位200张的民办养老机构;引进长沙博轩印刷材料贸易有限公司,在保河堤镇改扩建一所8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扶持原雅馨苑宾馆转体养老服务业,改扩建为床位80张的养老机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