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进行时
—— 津市市委办药山村扶贫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4日讯“我真的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新房子,搭帮党的扶贫政策好,感谢党委政府,感谢帮扶干部……”,在今年一次扶贫日常走访中,津市市药山镇药山村63岁的贫困户钱绪华拉着结对干部的手反复说道。钱绪华真情流露的背后,是津市市委驻村工作队和各后盾单位定点帮扶药山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工作队的关怀
津市市委工作队进驻药山村以来,按照“摸清家底、精准识别、谋划思路、落实举措”的工作安排,与村支两委班子一起,开展了调查摸底。一方面了解村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村里的脱贫攻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上门走访贫困户,听取群众诉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工作队制定了药山村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了《药山村2018年贫困户人口信息花名册》《2018年结对帮扶到户工作台账》和《扶贫手册》等台账资料。按照“六个精准”和“七个到户”要求,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分门别类、精准施策。其中,加入丹帝油牡丹合作社28户103人,开展家庭养殖7户28人;医疗保障28户103人,社会保障6户8人,教育助学13户17人,危房改造11户35人。为了规范驻村帮扶痕迹化管理,工作队还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了《驻村帮扶工作台账》,做到驻村帮扶有规划、有计划、有记录。
扶贫对象的微笑
津市市委办作为药山村定点扶贫联系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围绕核心、统筹协调,切实把药山村贫困群众脱贫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针对各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因户制宜,通过精准扶贫、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笔者跟随工作队来到药山村采访,当来到14组村民杨万玉家,只见一栋崭新的3间平房分外醒目,经了解这是工作队去年给她修的新房子。杨万玉是一位淳朴的山里人,丈夫是当地的农民,40多年前她从石门大山里嫁过来,自己生了一个儿子,还领养了一名弃婴,一家人过得简单快乐。可是好景不长,7年前丈夫患上了尿毒症,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也没能挽救丈夫的生命。从此,儿子被迫外出打工,30多岁的人了至今还没成家,杨万玉一家陷入了贫困。市委工作队进驻该村实地走访,看到她家已经垮掉了一半的两间平房,当即决定为她翻修房子。前年工作队指导她种的柑橘苗,如今也已挂果,杨万玉望着满山的柑橘,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8组村民胡丕银、罗三春一家本不贫困,可去年他们家却因故致贫。2017年3月,大儿子胡振飞在成都被骗入了传销组织,3天后坠楼身亡。事发后,夫妻俩一直陷入丧子的悲痛中无法释怀,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想尽千方百计为这个不幸的家庭带去些许温暖。首先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向司法部门申请法律援助,与镇、村两级沟通协调,由村里派专人配合维权工作。成立维权小组5次去成都,向当地法院、公安等部门维权施压。不到一年的时间,行程上万里,终于为贫困户争取到了一定的赔偿款,安抚了他们受伤的心灵。心伤治愈了,生活还要继续,胡丕银一直饱受丧子之痛,谋业自信心不足。通过反复开导,多次引导就业,让他进一步坚定了信心。贫困户家里还有年过八旬的老母亲,生活在一间阴暗的偏屋内,市委办多方筹措3万元资金,将偏屋整修一新,为老人家改善了居住条件。一年多的帮扶,终于让这个悲惨的家庭看到了一线曙光。
药山村的巨变
近年来,津市市委办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与后盾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合力筹措资金2169万元,用于村组道路、堰渠整治、电力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0元,贫困发生率由8.98%下降到1.8%,达到了省级贫困村“两个确保、两个完善”的退出标准。村支“两委”干部一心带领村民谋发展,通过发展300亩“油牡丹”和近400亩“福田米”等产业项目,盘活村级集体山水资源,2017年药山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近7万元。共完成主干道和村组道路建设11.2公里,全村31个村民小组道路均达标。通过采取自来水、饮用水库山泉水、打井取水等方式,全村771户农户有效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向电力部门申请,投入300多万元新增变压器6台,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队发动后盾单位筹资24200元,开展“情系药山 助学扶智”教育助学活动,使药山村贫困学子教育助学应保尽保,无人因贫辍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经过近3年的努力,药山村的贫困面貌彻底改观,2017年年底退出省级贫困村序列,津市市委办帮扶的7名贫困对象中,4名成功脱贫,另3名预计今年底实现脱贫。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贫困户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变化,往日“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逐步被依靠劳动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所取代,脱贫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为实现脱贫并过上高质量的小康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