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江南的大地上,每走一步都是茶的世界。
长江南北没有不产茶的地方,抑或是名满天下抑或是默默无闻,但是茶文化却无处不在。
最近这两年,到过许多茶园,对茶的感情与日俱增,对茶人的世界了解便多一些。对西山垭,多了许多次拜访。
对于山里人来说,基本上都是靠山吃山,祖祖辈辈,代代相传。
冬去春来,这沟壑交错的稻田,在西山垭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耕种,任凭时光如何打磨。
“青春需要一次坚定不移的任性生长,才能让日子活色生香,让生活五彩缤纷,才能找到闪闪发光的自己。”可对于年轻气盛,从部队退伍的覃总来说,在所有人都觉得不太现实的任性中,他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那段时间,他日夜耗在西山垭。发动社员,开动员大会,选培苗圃,在西山垭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茶园种植。
很多时间,看茶园时以为行距为了采茶方便而留,其实也包含保持茶树间的通风和透光。丛距一般人不太在意。丛距的设定,是为了灌木型的茶树树冠展开时,恰好丛与丛相接,树冠上面完全平整,将茶行修剪成弧形时,它们浑然连贯一体,能获取最大的受光面积,以及生长最多的芽头,且甚美观。
单植茶苗不易生长,即使上了足够多的肥料,光照充分,它就是懒懒的,立在那儿。原来在植物界,争夺光源是大家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存法则之一,两株茶苗在一起,它们彼此争着生长,都不想被对方盖住。这一丛的两株茶苗竞争生长,又刺激到周边的茶苗,它们也努力地往上生长……于是,成行的茶树连成一个竞争体。种茶人拿剪刀将茶树上面的枝头修剪之后,茶树就争先从各个叶柄与枝间发出新芽,给种茶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茶树嫩芽。
望着昔日荒山变成绵绵茶园,很多次,站在山顶,俯瞰这一片茶园,回想着这些年来的酸甜苦辣,看着淳朴的乡亲们在勤劳致富后,始终不忘关心弱势群体,内心总有许多感动;每年的年终总结表彰大会,是乡亲们最盼望的事儿,大家收获着一年的喜悦,把开心快乐洒在西山垭的每一个角落。
草房子换高楼,荒山变茶园。“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是宋代诗人杜小山的诗。丰收的日子,把酒对月是最为洒脱的豪迈,万事皆休、身心皆空是幸福生活的完美表现。西山垭,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你把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万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