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一系列重点改革紧锣密鼓地推进,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正在破题,十分可喜;同时,人们也注意到,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改革越深入,难度越大。但深水区“深”在哪里?为什么说新一轮改革阻力比以往更大?不少人是一头雾水。厘清这个问题,对于明晰改革现状、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加快深化改革的合力,很有必要。
如果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的话,到现在已有35个年头了。在这30多年里,让人记忆最深的改革莫过于砸掉“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政府管理者,无不从中受益,因此不少研究者认为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带有“普惠式”特点。但新一轮改革已经越过了这一“帕累托改进”阶段,各方面普遍受益和广为接受的改革措施越来越少,达成改革共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越来越多地触及深层利益关系,越来越要求对既有利益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在多年改革发展中,收入分配、资源利用等各个领域均或多或少形成了某种既得利益群体。而且这些固化的既得利益又往往与政府部门自身的利益相关联,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深化改革实质上需要各级政府、各行各业的主管者主动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这种“自我革命”难度可想而知。回头想一下,粗放式发展方式多年一直转变缓慢,并不是这种发展方式生命力有多强,而在于相当一部分人是这种发展方式的受益者,转变势必动了他们的“奶酪”。
不仅如此,新一轮改革的任务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各种矛盾和风险凸显,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领域的、思想方面的;有涉及国内问题的,也有涉及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今后的改革已不单纯是经济改革,而是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各种改革之间还相互交织、相互掣肘,对改革方案的专业性、系统性要求更高。近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并非易事。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真正进入高收入水平的只有十几个,且几亿人口的大国还没有。这些国家在这个阶段也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改革,但搞砸了。可见,当前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正是因为如此,不少人说过去改革还能“摸着石头过河”,现在连“石头”也快没得摸了。
“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亟须攻克体制机制上的痼疾,世界各国竞相转型的竞争格局容不得作其他选择,改革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顺利趟过“深水区”无疑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更强的韧性,我们已经从年初以来的一系列强有力改革举措看到了信心,感受到了改革疾行的有力脉动。
(原标题:改革深水区“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