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委、省政府顺应当今世界绿色革命的潮流,结合我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坚持把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湖南作为科学发展的新追求,提出了建设美丽湖南的奋斗目标。目前,美丽湖南建设正在三湘四水蓬勃兴起,美丽芙蓉国正在展现出越来越迷人的时代气息和妖娆魅力。
美丽湖南是湖南科学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竞争力
湖南是中华大地的“璀璨明珠”。“秀美”是湖南给世人的第一印象,既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本。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把湖南建设得更加美丽,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资本,把“秀美”优势转化为“富饶”优势。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保护环境,保持青山绿水”作为发展中必须坚守的“底线”。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提出用绿色崛起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2013年,省委、省政府又把“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湖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美丽湖南作为科学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竞争力,形成了“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湖南而努力奋斗”的共识和共为。
——建设美丽湖南,是湖南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新目标。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省全面小康总体进程一度快于全国、领先中部,完全有条件走在前面,但现在也面临压力。2012年,全省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000元,122个县市区中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75%以下的有44个。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要让三湘父老如期进入全面小康,就必须主动推进美丽湖南建设。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山清水秀的同时贫穷落后不是小康,生活殷实之后环境退化也不是小康。而建设美丽湖南,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了发展理念的提升,又促进了发展目标的进步,顺应了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建设美丽湖南是顺“时”而为的积极选择。
——建设美丽湖南,是湖南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新任务。加快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向全省纵深发展,是湖南面临的紧迫任务。这些年,我省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要补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的“短板”,就必须大力推进美丽湖南建设。这是因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两型社会的主要特征,与美丽湖南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目的就是要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而建设美丽湖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使“美丽”成为湖南的本钱和财富,顺应了湖南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建设美丽湖南是顺“势”而为的现实需要。
——建设美丽湖南,是全省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愿景。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是省第十次党代会向三湘父老作出的承诺。这些年,全省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环境带来的困境仍是老百姓最大的“心病”。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要使三湘儿女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必须积极推进美丽湖南建设。这是因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出现了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重生活”到“重生态”的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成了最现实的民生,它一头连着百姓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建设美丽湖南,驱散天空中弥漫的雾霾,还大地以绿水青山,给人民以绿色家园,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品,顺应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在这个意义上,建设美丽湖南是顺“民”而为的富民之举。
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美丽湖南
建设美丽湖南,美在何处?路在何方?省委书记徐守盛、省长杜家毫指出:“美丽富饶湖南,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既有经济繁荣,又有生态良好,更有人民幸福。”根据这个要求,我省改变了把美丽湖南仅仅看成自然美和生态美的传统观念,坚持按照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人口、环境、资源相均衡,促进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相协调的原则,努力建设一个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美丽湖南,积极打造湖南的新名片。
——建设三湘大地山清水秀的美丽湖南,使湖南的形象美起来。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是美丽湖南的“第一形象”。为此,我省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湖南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来谋划和推动。在实践中,着力完成七大任务:构建“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态安全屏障;掀起节约能源的“绿色风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建立生态补偿和共建共享机制;弘扬绿色文化;打造长株潭生态“绿心”。目前,郁郁葱葱的生态植被让湖南沐浴在绿色之中,天下独秀的南岳,奇山异水的张家界,明媚秀丽的湘江风光带,水天一色的八百里洞庭湖,这些都已成为美丽湖南的迷人形象。
——建设两型社会熠熠生辉的美丽湖南,使湖南的气质美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已成为美丽湖南最具吸引力的“金字招牌”。为此,我省坚持把两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和方向,积极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在实践中,从2012年起,着力抓好湘江风光带建设、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清水塘绿色搬迁改造等十大标志性工程。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推动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渐入佳境,三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7年的37.8%上升到2012年的42.6%。目前,两型社会建设已由点到面在全省铺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实行低碳崛起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绿色生活的风尚正在逐步形成,这些都已成为美丽湖南的内在气质。
——建设潇湘儿女幸福美满的美丽湖南,使湖南的底色美起来。只有三湘儿女生活得越来越好,美丽湖南才能充满幸福的底色。为此,我省坚持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大事,收拢五指破解民生难题,努力让全省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在实践中,着力把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分好“蛋糕”统一起来,圆了湖南人的三个梦想:圆了湖南人的全国十强梦,全省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跨上两万亿台阶,达到2.2万亿元,连续5年保持全国前十;圆了湖南人的工业强省梦,全省工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十位,开始步入工业强省;圆了湖南人的长株潭一体化梦,三市“融城效应”逐步显现,长株潭城市群跻身全国十大城市群行列,核心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40元。长沙、常德入选全国文明城市,长沙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全省综合实力越来越强,老百姓荷包越来越鼓,人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这些都已成为美丽湖南的自信底气。
——建设湖湘文化绚丽多姿的美丽湖南,使湖南的底蕴美起来。用文化来塑造心灵美,是建设美丽湖南的灵魂工程和长远之举。为此,我省坚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在实践中,着力打造六大高地:打造理论武装高地、思想道德高地、群众文化高地、文化传播高地、文化产业高地、文化品牌和人才高地。通过建设文化高地,进一步激发了湖南文化发展的活力。2012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7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居中部第1位;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在境内外引起火爆现象,其总决赛在台湾的收视率比平常时段增长了220%。这表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人文积淀,“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文化优势,“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精神特质,这些都已成为美丽湖南的深厚底蕴。
——建设社会和谐风清气正的美丽湖南,使湖南的风度美起来。建设美丽湖南,离不开政通人和的良好软环境。为此,我省坚持弘扬社会正气,优化社会环境,努力积聚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正能量。在实践中,积极推进三大建设:推进法治湖南建设,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弘扬公平正义,推动有法可依、人人守法,树立湖南发展的新形象;推进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建立化解矛盾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出台党员干部“约法九章”,在全省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转作风、解难题、抓关键、见实效”主题活动,努力用实干兴湘推动湖南实现中部崛起。目前,全省上下形成了全力以赴稳增长、守底线、促发展的生动局面,形成了一心一意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的浓厚氛围,这些都已成为美丽湖南的崭新风貌。
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美丽湖南建设
建设美丽湖南,贵在行动,成在持久。省委、省政府强调,全省上下要携起手来,顺应科学发展的总战略和大趋势,立足全省人民的伟大实践,把美丽湖南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推向前进。
——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产空间,形成建设美丽湖南的“支撑点”。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事关科学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美丽湖南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我省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思路,努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在“集约”上着力,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主平台,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大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武陵山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智能”上聚焦,推动数字湖南建设,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三网融合”;在“绿色”上使劲,加大绿色湖南建设力度,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技术,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大力发展两型产业,积极壮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低碳”上见效,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推进节能减排,制定23个节能减排标准,建立全国首个综合性节能减排监管平台和数字环保系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2012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6:42.7:39.7优化为5.6:57.5:36.9,环长株潭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80%,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10.4%和8.1%。
——打造“水更清、山更绿、气更净”的生态空间,靓化建设美丽湖南的“风景线”。美丽的生态是湖南的第一风景。如果天变得不再蓝,没了白云;山变得不再绿,没了森林;水变得不再净,没了鱼虾,美丽湖南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在实践中,我省按照“水更清、山更绿、气更净”的目标,努力做好三篇文章:做好节能减排的文章,大力降低工业能耗和整治污染物排放,建立落后产业有序退出机制,普及和推广十大低碳清洁技术,实现能耗和排放“双下降”,使湖南的天更美;做好绿化三湘的文章,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开展“林业十大绿色行动”,把长株潭“绿芯”地带打造成东方的维也纳森林,使湖南的山更美;做好保护治理的文章,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加强洞庭湖的治理和保护,深入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试点工作,使湖南的水更美。目前,14个市州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鱼翔浅底”的湘江干流Ⅰ至Ⅲ水质断面达到88%。
——打造“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的生活空间,培育建设美丽湖南的“好时尚”。建设美丽湖南,贵在养成,重在参与。让绿色生活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建设美丽湖南的内生动力。在实践中,我省按照“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的要求,努力在“三个促进”上下气力:促进共识,加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普及绿色生活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促进共建,深入开展两型机关、两型园区、两型企业、两型村庄、两型家庭等创建活动;促进共享,推动绿色消费,实行绿色出行、绿色宜居,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目前,全省342个示范创建单位和项目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1700多万家庭重拾菜篮子、布袋子;株洲市公共环保自行车单日最高租还车量突破了22万人次。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只要三湘儿女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发展就会更全面、更持续,我们的环境就会更优化、更优美,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满、更幸福,一个美丽富饶的湖南就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
(供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