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别让“谢谢!”离我们太远——写在“创建文明城市”时
发布时间:2010-08-13   来源:华声论坛  作者:李银豹,刘朝卫
        每天下班后,我步行着去水星楼附近吃饭。途中,总能看到一位身穿红衣的“麦当劳叔叔”在给行人发放优惠券。他会主动走到行人身边,然后礼貌的说一句“你好!”,将优惠券送到他的手中。我从第一次遇到他开始,每天从那经过时,都会很自然的取一张优惠券,却从没因此去过麦当劳。时间久了,“麦当劳叔叔”也能认出我来,有时会加一句“谢谢!”,有时会抛来一个感激的鬼脸,这似乎成了一种默契。

  每天到达吃饭的地方,要排队打饭,却总是有人插队。每每有人到来,还没等我开口,就抢着向打饭的阿姨说要打什么菜。心里想:不急那一会儿,或许他可能很饿(我不想去评论这样一种行为的错与对)。有一回,阿姨看不过去了,任凭后来人点什么也不理他,直接问我:今天给你打哪个菜?我笑着说:让他先来吧。待我打菜时,阿姨把菜中的肉多给我打了一些。某一天晚饭去的晚,人很少了,那位善良的阿姨跟我说:你很有礼貌,很少有人会在打完饭时说声“谢谢!”。我恍然大悟,一句“谢谢!”竟如些重要。

  还记得吃晚饭时,来收饭桌的另一位阿姨,我总是把饭盒收好,帮她放进她提来的垃圾桶里,我也能听到一句“谢谢!”。在步行街,一位流浪的歌手在为朋友的父亲募捐(他朋友的父亲患白血病),每当有人捐出善款时,只要你仔细听,在他的歌声中,总会有一句低沉而短促的“谢谢!”。在公交车中,当有老年人上车,总会有热心的年轻人让出座位,回应年轻人的还是那一句“谢谢

  谢谢:感谢的表示。感谢,尤指对接受别人给予的或提供的恩惠说些感激的话。一种发自内心用言语表达的感谢,也常用于受到别人帮助、得到别人宽容等场面。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过我们,接受别人给的东西时,要说:“谢谢!”。
  从上小学接受教育起,老师就教我们,做人要有礼貌,要对帮助我们的同学说:“谢谢!”。

  似乎很多时候,我们更多人把“谢谢!”理解成“当我们接受了无偿的帮助的时候,才应该说的”,这也正是词句解释中的意思。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谢谢!”更高一层的功能。用成本收益来衡量,“麦当劳叔叔”在他那句“谢谢!”之后,似乎是绑架了我每天去取优惠券的这种行为(当然,他不说我也还会去取,只是这样,让我更开心);在我打饭时,每天我的一句“谢谢!”,为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多获得了些更美味的食物;在得到善款的时候,流浪歌手的一句“谢谢!”,让捐款人得到些许慰籍,也让更多人为之感动,纷纷解囊。看到了吗,“谢谢!”的力量何其大!尤其在你对陌生人说出时。(我并非要大家把“谢谢!”的目的看成是为追求回报而去讲出的,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它有更大的力量。)

  “谢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层面。从家庭而言,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未来,是个没有礼貌,不懂得感恩的人吗?我们的行为恰恰影响的是身边最近的人,孩子会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从社会而言,在“创建文明城市”的今天,我们恰恰缺少这样一点应有的礼貌,缺少一种对陌生人的感恩的心,不是没有,是实在太少。城市文明是需要我们全体市民一点一滴,共同促成的。

  如果你耐心看完了这篇文章,我也真诚的向您说上一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