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喋血孤城》主题联佳作赏析
文/钟胜天
1943年秋,一场喋血之战席卷常德。有着“虎贲之师”英名的国民党74军57师,为坚守常德孤城,以8500多将士与日军30000余人喋血厮杀16昼夜,最后仅83人生还,其余全部为国捐躯,日军则阵亡10000余人、伤残13000余人。这便是继1986年《血战台儿庄》之后,又一部直面国民党正面抗战的电影大片《喋血孤城》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主题。
为配合这部电影大片的隆重推出,前不久,常德市楹联家协会曾面向全国征集电影主题联。对此,全国各地的楹联高手纷纷响应。仅半个多月时间,活动举办方就收到了妙联佳作数百副。这些对联既生动地再现了虎贲之师面对强敌喋血奋战的壮烈场面,又热情地讴歌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值此《喋血孤城》隆重上映之际,特挑选三副于后,与大家共赏。
挥戈奋虎贲,十六天破釜沉舟,烈火孤城凝作血;
宁死彰龙性,八千士同仇敌忾,忠魂义魄铸成碑。
这是河北联家张志强先生题写的主题联。
纵观此联,其特点有三:一是主题鲜明。仅“十六天破釜沉舟”、“八千士同仇敌忾”这一分句,就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影片中虎贲之师与孤城共存亡的威武形象。二是大气凝重。“挥戈奋虎贲”和“宁死彰龙性”尤显非凡大气;第三分句中的“凝”字和“铸”字,更显凝重浑厚。三是对仗工稳。上下联不仅音韵合拍,而且从组词结构上看,“虎贲”对“龙性”、“十六天”对“八千士”、“破釜沉舟”对“同仇敌忾”、“烈火孤城”对“忠魂义魄”可谓处处合律。美中不足的是,“挥戈”与“宁死”词组结构不同,对仗欠工,但毕竟瑕不掩瑜,笔者以为,此联仍不失为一副妙联。
一部战争史,历尽沧桑,始得英名彰显;
八千将士魂,辗经岁月,依然浩气宛存。
这是何首旺先生题写的主题联。
身为电影《喋血孤城》顾问、策划的何首旺先生,为尊重历史,祭奠英灵,曾历经数年,多方努力,最终才促成有关方面把这场惊天动地的喋血之战搬上银幕。这部影片的成功拍摄,无论对于振兴民族精神、不忘前事之师,还是对于还原精忠大幕、促进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此联既热情地歌颂了当年虎贲之师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慨,又揭示了今日海峽两岸看好此片的重大意义。全联气脉通畅,对仗工稳,悲壮凝重,十分感人。尤其是末句中“始得”与“依然”两个词组更加重了全联的份量。只不过下联中“辗经”一词似有生僻之嫌。
跃马横刀,卫国保家,赞楚邦龙裔英雄,喋血孤城斜日落;
枕戈挥甲,赴汤蹈火,歌常德虎贲将士,激情众志彩云归。
这是一位佚名联家题写的主题联。
“跃马横刀,卫国保家”、“枕戈挥甲,赴汤蹈火”。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千虎贲国军为了保卫常德孤城,在明知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仍然前赴后继,拼死抵抗三万精锐日军的搏杀场景。有必要引起注意的是,此联这第一、二分句,既是同边自对,又为上下互对,且对仗相当工切,当属不易;第四分句除字面本意外,又各自隐含喻意。其中“斜日”喻指侵华日军,“斜日落”则暗喻“永不落日”的侵华日军必败,而“彩云归”则借词牌之名,寓意我军最终必将打败日寇,胜利凯旋。不过,联中“楚邦”与“常德”相对,似乎对仗欠工。
影片《喋血孤城》全景式地重现了“常德大血战”这一历史事件,并营造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上述电影主题对联对于还原历史事件,祭奠忠魂义魄,弘扬民族精神,无疑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