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农历九月十五日
地点:青海民和、互助等地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 “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日)才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关于纳顿节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根据传说,一年一度的纳顿节就传了下来,并逐渐隆重起来,成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日止。由东向西,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纳顿活动以舞蹈和戏剧表演为主。“会手舞”为开场节目,是由数十人至数百人参加的群众性集体舞,参加者按长幼次序排列。伴随着锣鼓的节奏,大家一齐踏动、摆身、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姿优美,气氛热烈,场面恢宏壮观。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也是他们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节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良机。
春节和(安昭)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土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农历“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的丹麻戏会等。在这些节日里,除举行传统的多种娱乐活动(如赛马、摔跤、唱“花儿”等)以外,同时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物资和文化交流活动。
酸奶的节日
―――雪顿节
时间:盛夏
地点:三江源草原
青藏高原的饮食文化是丰富的,它包括酥油、炒面、曲拉、风干牛肉、手抓羊肉、灌血肠、藏式点心。在这些饮食中,色白如玉、块如嫩豆腐的酸奶以“酸奶节”的名义延续了八九百年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据说,酸奶节最早源于公元11世纪,发起人是著名佛学大师阿底峡。这位高僧以大慈大悲感化了当地百姓,人们纷纷向僧人们供奉酸奶。后来,到了五世达赖时期,喝酸奶的同时,精彩的藏戏和歌舞表演也开始在盛夏的寺院广场亮相,以后逐渐演化成为一个群众性的规模盛大的节日。
在三江源地区,酸奶节是最开心的节日之一。盛夏,大大小小的帐房点缀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人们品着酸奶,欣赏着藏戏。藏戏结束后,欢快的舞蹈、轻松的娱乐,让草原上欢声笑语不断。人们常说,最好的牦牛在三江源,最好的酸奶在三江源,那么最好的酸奶节也应在三江源。
赛牛会
时间:一般在夏季
地点:在三江源广阔的草原上
赛牛会选定的日期似乎很随意,赛牛场上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了。参赛的“骑手”都是热情奔放的热心参与者,同样热情的观众,只需打一声招呼就组织起来了。人们选上膘肥体壮的牦牛,兴高采烈地围集到赛牛场地上,附以传统的仪式:长辈和高僧的祝福使赛场上庄重肃穆,乡领导的出席,凸现赛场的高规格。
赛牛一般是一组组比赛,人们更多地关注决赛的优胜者。比赛后,人们则给优胜者奖品,给落后者敬献美酒哈达,其乐融融。
贵德拉伊会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廿二日
地点:贵德县河阴西河滩
从明清时起,这里便盛行群众诵经焚香祈神活动。20世纪40年代初,在此兴建大型戏台、人工池、八角亭,开辟了许多娱乐场地。竣工后,歌手便来聚会赛歌,逐渐形成以藏族“拉伊”为主的六月“拉伊会”。届时,群众云集于此,藏族青年男女约会相识,相与赛歌,常以数十人为一摊,摊摊相隔数米。摊子多少,以上年和当年庄稼丰歉而定。每个小摊,男女相偕。赛歌开始,每摊站起来一男一女,从怀中取出酒瓶,递给先唱者,饮之开唱。一对唱毕,另一对接唱,比内容、比抒情、比声嗓、比唱腔、比机敏、比即兴编唱之才。一旦歌家脱颖而出,迅速改变对唱形式,众皆集中力量与唱家比赛,战胜一摊,再战一摊,以夺取“拉伊会”之冠。傍晚时分,歌至高潮,各摊唱家汇集一起赛歌。如今,不仅成为综合文艺大汇演,也是大型物资交流会。
丹麻鸡蛋会
时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
地点: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乡索布滩
旧时为朝山神会。三月十八日这天,会场设在村前一平台上,其后为龙王庙。前殿竖起3丈3尺神幡,幡顶横置两齿杈,齿尖各戳一大馒头,如日月经天。固幡绳上拴有装着五色粮食、红枣、糖果的“梁蛋子”,饰以黄裱纸剪贴成云纹、水浪等花样的长幡。当夜放倒幡杆时,人们争抢馒头和“梁蛋子”,得者谓之吉祥如意。如今赋予新意,届时,商贾云集,帐篷林立,放映影视,欢唱“花儿”,数千赶会者携带熟鸡蛋,吃时互相敲击,蛋壳中破者为输。于是满场蛋皮,白花花一片,故称 “鸡蛋会”。
东沟梆梆会
时间: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
地点:互助土族自治县
梆,象声词,读biang,因法师跳神时手持单面扇形羊皮鼓(土语称“坑格尔干”),边舞边用木棍敲击鼓面,其声梆梆而得名。土族旧俗不唱戏、不演灯影、不耍社火,其文化娱乐除转“安昭”、唱家曲及参加“花儿”会外,便是观赏寺院宗教舞蹈和庙观法师舞蹈及互助“二月二”东沟大庄龙王会、“三月三”东沟姚麻、李丰、纳家、崖头神会。届时,法师着道装,黑袍长衫,手持羊皮鼓,也有敲锣帮衬的。一般无故事情节,舞时5-7人不等,由长者领舞,转动鼓面敲击,随鼓点缓急,表演相应动作。技艺高超者前后空翻、打车轮、海底捞月、寒鹊探梅、劈叉踢腿。舞毕,酬神告一段落,人们三五成群吃喝狂欢,转“安昭”、唱“花儿”,尽兴娱乐。
点击>>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色白如玉、块如嫩豆腐的酸奶以“酸奶节”的名义延续了八九百年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赛牛会选定的日期似乎很随意,赛牛场上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了。
-丹麻鸡蛋会-贵德拉伊会
-东沟梆梆会
-朝山节
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第一次讲经的日子,所以,信佛的人们穿着新衣,带着食品,赶往拉萨附近山上的各寺朝佛、念经,之后,到野外尽情餐饮、歌舞,直到日落才返回城里。
-春播节
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到春播节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位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位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大家欢欢乐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茶酒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竖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一般来说,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始翻耕。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
-隆重热烈的藏历新年
古时候没有藏历,人们认为桃花一开就算一个新年的开始。现在的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从此,藏历的第一天固定为藏历年。藏历年是西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团聚,用吉祥如意等美好语言相互祝福。
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在老城区和农村,人们还要用石灰、白漆或糌粑粉在墙上画吉祥图案,有的则画蝎子避邪。
藏历除夕的晚上,各家各户吃“古突”(即面疙瘩)驱鬼。主妇在做“古突”时,要故意包上一些东西,以测试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如吃到瓷片说明好吃懒做,吃到辣椒说明嘴如刀子,吃到肉说明敬老爱幼,吃到牛粪表示经常有好运气等等。吃到什么,要当场吐出,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吃完“古突”后则举行驱鬼仪式。人们把碗里留下的“古突”倒在一个陶罐里,内有一个用面团做成的“鬼”。在倒“古突”时,要说“剩下的都给你”等话语。接着,手拿一块面团,一面往自己身上四处敲打,一面说“带走邪气”,然后把面团也扔进陶罐内。驱完了身上的“鬼”,再驱屋里的“鬼”。这时家里的男人拿一把禾秸用火点燃,在屋里院外熏上一圈,一边熏一边喊“鬼出来吧”,以把“鬼”赶出家门。女主人端起陶罐跟在火把后面,把“鬼”扔到十字路口,家人还要在后面燃放鞭炮。据说,之所以把“鬼”扔在十字路口,是为了不让它找到回原宅的路。这天当夜幕降临时,拉萨城内鞭炮声四起,大街小巷皆是手持火把的“驱鬼人”,十字路口更是火光冲天。
大年初一的一早,人们在民间说唱老人祝福吉祥的“扎嘎”声中(现在多用录音机播放)迎来藏历新年。这天,各家各户把祝愿吉祥如意的青稞幼苗、“卡赛”(油榨果)、“隆过”(羊头)、“切玛”(五谷丰收斗)及各种糖果摆于佛龛或藏柜上,全家人换上新衣,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用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吉祥饭”。饭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撒向天空表示祭神,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晚辈回贺“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幸福”。这一天各家基本上闭门欢聚,邻里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半个月。
当雄赛马会
当雄赛马会是每年藏历7月10日开始,历时3天,藏语称“中仁从读”,意为请喇嘛念经。赛马会原是庆祝丰收、开展农牧业产品互市、进行文化娱乐的活动,后来才渗入了宗教色彩。当雄赛马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主要有赛马、射箭、歌舞表演等。
江孜达玛节
江孜达玛节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据说在萨迦王朝时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后,他的弟子每年做祭祀以表纪念,后因战乱中断。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儿子贡桑绕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复祭祀。这一年藏历 4月10日至4月7日,贡桑绕帕为他的父亲念经祭祀,并搞了一些娱乐活动,内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动和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到了扎西绕丹任江孜法王时,也就是公元1447年,还增添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江孜达玛节由此沿袭至今。
江孜赛马(射箭)节
赛马射箭活动在西藏各地非常普遍,而把它作为竞赛活动固定下来起始于公元1408年的江孜。以前的赛马节仅限于赛马、射箭和骑马射箭三项。今日的赛马节除保留以上活动外,还增加了各种文体活动和物质交流,已成为每年西藏地区最盛大的地区性节日。
林卡节
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到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林卡节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但总的来看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的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在五颜六色的帐篷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出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近年来拉萨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