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韫玉含珠说太浮
发布时间:2010-06-27   来源:http://cd-tb/ReadNews.asp?NewsID=6429  作者:null

    正当浮邱子在山中修成正道之日,忽然真武子来到太浮山抱剑对浮邱子说:“此山属我所有!”浮邱子答道:“此处是我炼丹修行之地,如果你要此山,我即画一光圈,你能用剑挑起,我便相让。”说罢光圈画成,真武子持剑作法,亦将光圈挑起,浮邱子欣然将山相让, 飞升而去。临行时作《原道歌》曰:

            虎伏龙亦藏,龙藏先伏虎。
            但毕河车公,不用提防拒。
            诸子学飞仙,狂迷不得住。
            左右得君臣,四物相念护。
            乾坤法象成,自有真人顾。

    这可不是浮邱子技不如人,这是道家修道的真谛,是浮邱子在谦卑虚己、清静无为、虔诚顺从中感悟到了大道之光的明临。他认为人们的处世态度应该是容人谦退、虚静处下、守柔不争。浮邱子说:“君子毋自智,毋自勇,毋自功,毋自名。凡自知以愚天下者,不能愚天下者也。凡自勇以先天下者,不能先天下者也。凡自功以盖天下者,不能盖天者也。凡自名以聋天下者,不能聋天下者也……则可谓纳之于轨物也。君子出一言思其然,不以概其所不然;致一行思其济,不以骋其所不济。其然者昌之,其不然者湔洗之;其济者广之,其不济者刬刈之。”

    上述浮邱子训语与《原道歌》和老子的《道德经》一脉相通,是道家倡导的圆融的哲学意蕴,知退的处世之方,谦虚待人的人生观的真谛所在。真武子在《原道歌》中得到启迪,收其锋芒、藏其鳞甲,每日真心修道,成为中国道教一代著名掌门,后世道教亦尊称为真武祖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浮邱子高尚的德操,获得后人极高尊崇,将浮邱子修行炼丹之洞称为仙人洞,山为太浮山,山下的河,称为道河。历代名家著书纪事均有记载,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云:“山在澧州澧阳郡南90里,浮邱子修道于此。”《湖南通志》《澧州志》、《安福县志》在纪闻篇中均载曰:“昔有浮邱子者,得道于水阳一山,曰太浮山;浴舟于山阴之水中,曰道水,其名至今已五千余年矣。”

    (二)从“太”字看太浮山的道教渊源
         

    太,极大;至高。人类万物生存的天宇称为太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的恒星,人们称之为太阳;《易•系辞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古代官员的母亲称为太君、太夫人。皇帝之母称为太后,皇帝之父称为太上皇。古代大学称为太学,帝王的祖庙称为太庙。太,是至高至极的,这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庄子•天下》称老子之学“主之以太一。”“太一”是老子之“道”的别名。《吕氏春秋•大乐》更明白指出:“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成立道教之始,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并以《道德经》、《太平洞极经》等为主要经典。由此可见,古代先贤用“太”字为道德高尚的人和值得崇尚的物种冠名,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
浮邱子是得道高人,是中国古代倡导万物以“道”为本的本体论思想的先贤,因此,后人将其炼丹修行得道之山称之为太浮山,浴舟之水称之为道水,让人们感悟“道”的人生境界,和人对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世界发展规律的认知和体悟的境界。在虚静、心斋、忘我等修行功夫中“忘乎物,忘乎己”,这种“道”中体验人生最自由最深刻的精神愉悦。由此可知,太浮山的道教可谓源远流长。
古人将神仙居住的地方称为福地。这福地可在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在太浮山地区设安福所中得到诠释。清雍正七年(1729)割九溪卫、永定卫取安福所之名,始设安福县(今临澧县),进一步说明它的“源头活水”是浮邱子道家之渊源。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