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澧兰沅芷 对苑联花
发布时间:2010-08-06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作者:钟胜天
                                                                           澧兰沅芷 对苑联花 
                                                                                 ——沅澧联坛何首旺、陶波先生联作赏析 
                                         文/钟胜天 

            

  常德市金融界的何首旺和陶波先生,性情高雅,悟性过人,步入联坛时间虽不算很长,却有多副联作面世,且已在沅澧联界崭露头角。近日,笔者有幸拜读了他俩的二十多副对联,不禁顿生“常德家乡美,妙联醉君心”之畅快。出于对其联作之喜爱,特挑选数副如后,与大家共赏。 


  一部战争史,历尽沧桑,始得英名彰显;

  八千将士魂,辗经岁月,依然浩气宛存。


  这是何首旺先生为抗战史诗电影巨制《喋血孤城》题写的一副主题联。

  1943年秋,一场喋血之战席卷常德。有着“虎贲之师”英名的国民党74军57师,为坚守常德孤城,以8500多将士与日军30000余人喋血厮杀16昼夜,最后仅83人生还,其余全部为国捐躯,日军则阵亡10000余人、伤残13000余人。这便是影片《喋血孤城》所要反映的重大历史主题。

  身为《喋血孤城》顾问、策划的何首旺先生,为尊重历史,祭奠英灵,曾历经数年,多方努力,最终才促成有关方面把这场惊天动地的喋血之战搬上银幕。这部影片的成功拍摄,无论对于振兴民族精神、不忘前事之师,还是对于还原精忠大幕、促进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此联既热情地歌颂了当年虎贲之师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慨,又揭示了今日海峽两岸看好此片的重大意义。全联气脉通畅,对仗工稳,悲壮凝重,十分感人。只不过“辗经”一词似有生造之嫌。


  徐步玄都,不见刘郎壁影,问此处当时,可有芳桃争紫陌;

  魂思举阁,沉吟陶令文章,叹从今以后,难寻吾契在红尘。


  这是陶波先生为桃花源题写的一副对联。

  晋有归隐田园大诗人陶渊明之《桃花源记》名传万代,唐有大文学家、朗州(今常德)司马刘禹锡之“桃源佳致”匾留千秋。撰联者正是从陶、刘二位文学大家与桃花源密切相关这一共同点切入,以借典叙事的手法,要而不繁地介绍了桃花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上联热情地赞美了刘郎蔑视权贵、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崇高美德。联中“玄都”,指玄都观;“刘郎”,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刘禹锡初次被贬,从朗州调回京都,曾作诗《游玄都观》讽刺那些靠阿谀奉承讨乌纱、保官帽的京城官员,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十四年后,刘禹锡第二次被贬再度回京,他旧事重提,又作《再游玄都观》曰:“百亩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从而表现了自己依然如故,不改初衷,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下联生动地表现了陶令不满现实生活、向往“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浪漫主义精神。联中“举阁”指桃花源的景点高举阁;“陶令”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吾契”,指我的知音;“高举阁”典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意即“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联语以此言表陶令追求浪漫,从此归隐山林,难寻其踪。

  纵观全联,意境优美,用典准确,音韵合律,“刘郎”对“陶令”、“芳桃”对“吾契”、 “紫陌”对“红尘”可谓对仗工稳,加之“此处当时”与“从今以后”为当句自对,更加强了联语的表现力度。不过,“徐步”与“魂思”、“不见”与“沉吟”、“壁影”与“文章”三组对仗词组在词组结构上似乎还有推敲之必要。


  浩荡屹潇湘,叹四阁巍峨,仰看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凭怀人去诗留壁;

  蜿蜒绵楚地,贯三山锦绣,延承百代沧桑,兰芷风华,放眼舟遥水向东。 

                                                       
                        

  这是陶波先生为“中国常德诗墙”题写的一副对联。

  常德诗墙由《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等六大篇章组成,共选刻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中外名诗1267首。它以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全长6里,临江而立,楼台点缀,气贯长虹。如今,在当代诗、书、画界,常德诗墙更是享有“诗国长城”、“中华一绝”、“名邦首创”、“半部文学史” 、“三绝诗书画”等美誉,2000年9月5日,还曾被上海基尼斯总部正式命名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从此其美名永载世界文化工程史册。

  此联正是对常德诗墙“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最为生动而形象的写照。“四阁”指临江耸立于诗墙之上的武陵阁、春申阁、排云阁、渔夫阁;“三山”指日夜相伴于诗墙周围的太阳山、河洑山、善卷山。“叹四阁巍峨”,“贯三山锦绣”,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这一“叹”一“贯”更是把驰名中外的常德诗墙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撰联者对于沅澧文化的欣赏之情,对于诗墙胜迹的自豪之感,由此可见一斑。不过,联中仍有两处瑕疵。偏正词组“楚地”与并列词组“潇湘”失对,建议将“楚地”调整为“沅澧”;虽然“名贤题咏”和“百代沧桑”均为诗墙篇名,但放在此处,其中“名贤”与“百代”相对,显然与联律之规不符。如果能将“百代”调整为“历代”,这样不仅联意未变,而且与上联中的“名贤”相对,也就基本工整了。


  御笔指苍穹,何处狂生,竟将沅水呼为墨;

  行舟巡善卷,由来天子,敢把龙王唤作臣。


  这是陶波先生为常德笔架城题写的一副对联。

  在常德市武陵路的起点,耸立着一堵“五垛并立,形似笔架”的雄伟城垛,这就是象征文运兴盛的常德笔架城。


  说到笔架城来历,可谓众说纷纭。一说元代统辖常德的总管哈珊居功自恃,声称只有用太阳山做笔,沅水当墨,才能写尽自己的恩德,于是,他特地在常德建筑了笔架城;一说乾隆巡游江南,某日来到常德府衙。忽然天空狂风大作,顿时沅江浪遏飞舟。乾隆闻讯立即出门察看,原来是四海龙王前来朝见。为免扰民生,乾隆连忙直奔城堤,亲笔写下了“四海龙王免拜”六个大字。煞时风平浪静,人们三呼万岁。乾隆高兴地放下朱笔,搁笔处立刻出现了一堵形如笔架的城垛。这便是笔架城的由来。

  此联将上述两则传说合二为一,并以乾隆的口吻一一道来,加之全联音韵和谐,大气浑厚,可谓一副不可多得的传奇佳联。 


  酒从何处来,偶得仙机缘造化;

  名自几时起,皆为贪欲慕浮荣



  这是陶波先生为常德崔婆井题写的一副对联。

  此联讲述的是一个“向善得好报,贪念毁人生”的哲理传说。据传,常德河洑山麓有一崔姓老妇卖酒为业,因生意萧条,一度难以糊口。恰遇武陵道士张虚白路过此地,每每索酒,从未付钱,崔婆也从不计较。张道士佩服崔婆的为人,也深知老妇的艰难,随即用拐杖往屋旁一指,即成一井,井水喷涌,酒香扑鼻。张道士对崔婆说:“我喝了你许多酒,却无钱偿还,就为你挖一口井作为酒资吧”。话刚落音,便飘然而去。此后,这口井即取名为“崔婆仙井”。崔婆水当酒卖,生意红火,不过三年,就成了当地一大富翁。数年后,张道士再次路过此地,崔婆竟然向他叹息:“有酒可惜无糟”。虚白听罢,连连摇头,随即吟诗一首:“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当酒卖,还说猪无糟。”说罢,拂袖而去。此后,井中再也没有酒了。

  此联仅寥寥数语,就将一个饱含生活哲理的民间传说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细细品读,恰如慢饮清茶一杯,令人回味无穷。


  竹籍桃园,近五柳遗承高节;

  坊雕亘古,逾千秋幻作奇葩。



  这是陶波先生为常德鸿林坊艺术馆之“竹简《桃花源记》”展陈上海世博湖南馆而题写的一副对联。

  这幅参展竹简长3米、高1.2米,以著名书法家李沛创作的草书《桃花源记》为原本,由常德鸿林坊艺术馆馆主、青年竹木雕刻艺术家周业君先生执刀雕刻,整幅作品不仅凸显了湖南馆“都市桃花源”这一重大主题,而且其精巧的布局、别致的造型、典雅的风格、精湛的技艺更是令人震憾。难怪这件工艺品一经展出,就好评如潮,因而不愧是上海世博湖南馆的镇馆之宝。

  上联讲述的是竹质之好。“竹籍桃园”,指竹简之原竹材料取自盛产楠竹的桃源仙境;“近五柳遗承高节”,则比喻竹之质量犹如归隐桃花源的五柳先生高风亮节。下联阐明的是雕技之妙。“坊雕亘古”, 指雕刻是流传久远的民间技艺之一;“逾千秋幻作奇葩”,指展陈世博的竹简其雕刻技艺超越古人,堪称奇葩。撰联者紧紧围绕“竹质上乘,雕工精巧”这两大要素着墨,可谓切题切事,要而不繁。


  饱读诗书,因缘彭泽,闲余也效皤溪老,一竿垂钓千金骨;

  恭崇道德,惠启儿孙,隐逸还如洗耳翁,八十自嘲两袖贫。


  这是何首旺先生为父亲八十大寿题写的一副对联。

  撰联者的老父亲为党工作40年,虽一生清贫,但文笔、书法俱佳,曾深得同事敬重。退休后居家农村,赋闲中仍不忘党的宗旨,常常为邻解难,助人为乐,在乡间享有很高威望。

  此联两处借典:“皤溪老”,指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姜尚——姜子牙,《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洗耳翁”,指尧舜时代的贤人许由,“许由不慕荣利,拒接皇权,自视清高,水边洗耳”的故事更已流传千古。

  上联意即,饱读诗书的老寿星效法姜尚,垂钓自乐,一副硬朗的筋骨千金难买;下联言表,德高望重的老父亲犹如许由,不图名利,两袖清风的精神永惠子孙。纵观全联,既阐述了撰联者对长辈的无比敬重之情,又表现了晚辈们对老人的非常孝顺之心。读罢此联,笔者也深受感染:衷心祝愿何先生的老父亲身体康健,长命百岁;同时也祝愿何氏家族兴旺发达,薪火相传。


  本文作者钟胜天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常德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湖南省桃源县农机局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