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桃源县农机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今天,我的拙作《联海拾贝》终于由我国最具诗联文化权威的诗联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此时此刻,本人就像一名小有收获的小学生,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联海拾贝》的筹备出版,曾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鼎力支持:常德市人大副主任文承保先生题写了笔力苍劲的书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桃源县文联党组书记冯学军先生题写了漂亮潇洒的扉页书名;桃源县老年摄影家协会主席吴慈安先生为本书设计了精美切题的封面封底;常德市书法名家詹利亚、周少剑、何首旺、王兴武、林昌铨先生书写了多幅珍贵的楹联墨宝;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罗昌敏、陈振坤先生及常德市摄影名家周桂成、张庆久、刘伯源、左立文、潘皓、郭明先生提供了多幅清新漂亮的摄影图片;桃源县桃花源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兆元先生为本书结集提出了难得的指导意见,中国楹联学会副主席、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余德泉先生也曾为本书的出版当面指点、赐教;尤其是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对联文化研究》主编、诗联文化出版社社长刘太品先生还亲自为本书赐《序》,并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常德市楹联家协会的主要领导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热情指导。这一切都让我倍受鼓舞,受益匪浅。在此,我要对所有为本书的出版提供无私帮助的各位领导、师长、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自2002年从县农机局副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我就开始利用难得的宝贵时光,学习楹联知识,搜集楹联典故,积累楹联素材,赏析古今名联,并起步创作对联。经过八年来的精心筹备,今年9月,我从自己所撰写的近80篇妙联赏析、对联故事、对句辩析、联耕心语等方面的文章中,挑选了56篇汇编成《联海拾贝》一书正式付梓。据统计,在这56篇文章中,有45篇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山东、江苏、甘肃、辽宁、吉林等15个省市的纸质媒体公开发表,其中在国家级报刊发表的23篇,在省级报刊发表的13篇,在市县两级报刊发表的6篇。承蒙有关方面的厚爱,此书中还有7篇文章被收入国学文库、有1篇被收入百度文库、有1篇被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的楹联网校编入学员学习辅导资料、有1篇被国粹论坛作为妙文收藏、在2篇在中国楹联学会会刊获奖、有3副联作被中国楹联学会编入《中国楹联年鉴》。
《联海拾贝》一书分为联坛大家、妙联赏析、对联故事、时政联萃、对句辩析、联海泛舟、联坛资讯、楹联知识等8个篇章,全书共有18.2万字。我以为本书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专业性较强。在已往的工作中,本人也曾有些工作札记、调研报告、典型材料等文章在省市报刊发表过,这些文章本书连一篇也没有编入。2009年,我曾写过一篇赏析《桃花源记》的文章,题目是《传世名篇·魅力永恒》。由于下了一番功夫,因而此文一发表,就先后被国学文库和百度文库收录,连北京大学的研究生院也将其收录进了自己的网站。我本想把这篇文章也编入《联海拾贝》,但后来考虑到此文与对联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就只好忍痛割爱了。因此,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本《联海拾贝》中,篇篇文章、幅幅图片都与学联、撰联、赏联、析联密切相关,这也许是全市第一本完全由个人出资、并由最具权威的、诗联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楹联专著。
二是地域性较强。我们桃源县因桃花源而闻名于世,这里文脉深厚,人杰地灵,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围绕桃源仙境曾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妙联佳作。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独具特色的沅澧楹联文化,在本书中,共有《桃源茶联赏趣》、《仙境桃花源·妙联添丰采》、《佳句咏仙境·妙对话桃花》、《对苑擎旗·联花绚彩》、《沅芷澧兰·对苑联花》、《巍峨南武当·神奇星德山》、《精彩妙句慰联魂》、《话说桃源巧趣联》、《山村巨变·题联抒怀》、《野茶称王·题联喝彩》、《书苑焕彩·喜题贺联》、《雪梅迎春》、《联海学泳·韵味无穷》、《联作今翻新·旧貌换新颜》、《常德市高考对联之我见》、《罗平联作赏析》、《一幅没有出台的挽幛》等17篇文章与桃源、常德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差不多占到了全书文章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桃源茶联赏趣》、《佳句咏仙境·妙对话桃花》、《沅芷澧兰·对苑联花》、《巍峨南武当·神奇星德山》等文还曾先后在国家和省级报刊上发表,从而,为介绍我县的地域风情、推介我县的旅游品牌、反映我县的大众风貌,歌颂我县的两个文明建设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是趣味性较强。对联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问。目前,社会上现已出版的对联书籍,大都只是停留在只将所收集到的一些对联简单地分类罗列的水平,或者只是加上少量注释,这样的对联书籍人们有时很难看懂,更难弄个明白。为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本人精心挑选古今中外大量的对联故事和名家名联,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联语的背景、内涵、技巧进行条分缕析,一一品鉴,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比如书中的《蜀中才子·对句高手》、《滑稽幽默·巧联成趣》、《联藏算式·妙趣横生》、《巍峨南武当·神奇星德山》、《嵌名妙联·韵美味醇》、《古今绝对续句拾趣》等文就是较为突出的代表。
四是实用性较强。一副好的对联,不仅要切人切事,而且要做到音韵美、对仗工、意境妙。要达到如此水平的确很不容易。为了普及对联知识,与大家共同提高楹联水平,本人在赏联、析联方面下了较多的功夫。如《八月中秋赏月联》、《异字同音奇妙联》、《寿联纷呈·回味无穷》、《妙言佳句·重言出彩》等文中的那些妙联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赏析妙联佳句的同时,我也对社会上出现的某些病联进行了一些善意地剖析,其中《常德市高考考场之我见》一文就对我市今年19所中学的高考对联逐一进行了辩析。此文中虽然有些话言重了一些,但我以为对于提高中学的楹联水平还是有益无害的。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初学对联的读者,我还把自已多年来所搜集到的对联称谓、类别、术语、禁忌以及撰联方法与技巧等资料整理汇编成了《学联撰联赏联析联知识要点》,我相信,这些文字对于联友会多少有些帮助。
《联海拾贝》现已正式出版,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却包含了近十年来我在学联、赏联、析联、题联方面所付去的全部心血,今天这本拙作的面世,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夙愿,我自以为这些年来的时光没有虚度,因而对此甚至还多少有点成就感。 这些年来,由于自己勤于联海拾贝,且小有收获,2006年8月《常德日报》记者曾为此曾作过专题采访,2008年初被中国楹联学会吸纳为正式会员,2009年2月《湖南名人网》还主动免费为我制作了专题推介网页,今年7月,当选为常德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今年9月,又已被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发展为协会理事。如今,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已与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众所周知,楹联艺术在我国的文学百花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以为她精于诗、靓于歌、美于画,因而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里一朵人见人爱、绚丽多姿的浪花,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难得的奇珍。
我之所以能与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能取得眼下这点小小的成就,说起来,其体会主要有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以为要想干好某件事,就一定要喜欢它,热爱它。如果本身对这件事毫无兴趣,就近乎失去了干好它的原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能在楹联赏析上有所收获,可以说也是从对楹联有着浓厚的兴趣才开始的。近八年以来的实践告诉我:有趣才有为,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味,有味更有为。
1、在生活中发现兴趣
自从2002年退居二线后,可谓“无‘官’一身轻”。天天上班,年轻人并不稀罕你那点余热;整天打牌,既伤身体又伤感情;操持家务,仅两个人在家三下五除二就干完了;另谋职业,自己乃一名“万金油”干部,没有任何专长。因此,如何打发这后半生,成了自己常常思考的问题。鉴于整天无所是事,开始一段,我便把自己从政以来所写的调研文章、工作札记重新整理并录入电脑;此后,偶尔又写些短篇散文。总的来说,还是闲得无聊。有一天,我在新华书店翻阅到中南大学教授余德泉先生的一本对联专著,书中丰富的内容激发了我学习对联、了解对联的兴趣。我想,我过去曾在办公室工作多年,既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写作基础,又能操作电脑录入文章,加之学习对联又不会与别人产生任何矛盾冲突,我何不扬长避短而在这方面努力一下呢?从此,我便开始与楹联结缘了。
2、在学习中培养兴趣
经过一段学习,自己对楹联的一般知识开始有所认识,于是,也开始产生了创作对联的欲望。
2003年我上初中时的一名老同学从甘肃酒泉地质勘探队赶回桃源嫁女,应其要求,我便题写了一副嵌名迭字联,联曰:“育花培朵,浇水施肥,蕾孕酒泉,苞放桃源,年年甜甜蜜蜜,和和美美;志高气宏,寻宝探矿,业创甘肃,根留湖南,岁岁顺顺当当,平平安安。”由于此联不仅首嵌同学之名,而且切题比较紧密,技巧基本得当,虽对仗稍欠工整,但还是赢得了这位同学的满心欢喜。
我的四叔是汉寿县三和乡的一位普通农民。他9岁丧母,36岁丧妻,为把年仅几岁就失去母爱的3个孩子抚养成人,可谓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他为人忠厚,勤劳勇敢,终身节俭,高风亮节,虽历尽坎坷,却坚韧不拔。2004年11月,四叔因病逝世,我饱含热泪为其送上了一副挽联,联曰:“呕心沥血,育儿育女,含辛茹苦,当爹当妈,年逾七旬,有喜有乐;戴月披星,任劳任怨,亮节高风,克俭克勤,魂归九泉,无挂无牵。”由于它真实地反映了四叔的一生,则不仅赢得了在场亲友的一致认同,而且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有了这几次尝试,自己学习对联的兴趣也更浓了。
3、在实践中提升兴趣
随着自己所掌握的楹联资料和相关知识的逐步积累,自2005年起,我便开始进行楹联赏析。我所写的第一篇赏析文章是《楹联大师毛泽东》。首次向《常德日报》投稿,却如泥牛入海。经反复推敲后,我又赶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向辽宁北国网·楹联专栏发稿,结果一炮打响。此后,《湖南工人报》分期连载,《中国楹联》杂志也主动全文转载,这无疑大大提升了自己赏析楹联的兴趣。有了这次成功,我又接连向众多报刊投发楹联赏析的文章,也许因为楹联赏析目前还是个冷门,在这方面写稿投稿的人不多,因而,自己所投稿件已多次被采用。通过上述实践,自己不仅对赏析楹联的兴趣倍增,而且赏析楹联的信心也更足了。
二、好学是成功的基础
近些年来的学习和实践告诉我,中国楹联不仅浩如烟海,而且博大精深,要想真正对其有所了解,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积累,并努力做到多看、多记、多思、多参与。
1、乐于学习
楹联赏析看似简单,但真正要写出点品味来也并非易事。有联曰:“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由此可见,楹联所涉及的内容可谓无所不包。所以,我以为要想在楹联赏析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传统文化中去努力吸取丰富的营养,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开阔视野,提高文学素养,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出于对楹联艺术的浓厚兴趣,这些年来,进书店,我总是对楹联书籍情有独钟;上网络,我总是对楹联网站依依不舍;无论是进省城还是到乡下,只要一发现有点特色的对联,我总是留恋忘返。正因为如此,我目前的对联学识水平才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
2、勤于积累
俗话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我以为这句话对于喜欢赏析楹联的我来说尤其适用。2002年刚开始对楹联有所兴趣时,我只是从一些报刊中发现和摘抄对联故事和对联知识;后来我又通过种种途径购买楹联书刊;由于书刊太贵,也因为大部分书刊中涉及楹联方面的内容相对太少,我便开始整天整天地“泡”在新华书店用笔“窃取”相关资料;自从2003年单位和自己家里都已开通互联网后,我才开始从网上大量地下载、转录相关资料。通过近七年来的努力,如今我已经收集到了五十多万字的楹联资料。为了让这批资料真正发挥作用,我又反复多次地将其进行了去粗取精、分门别类地整理,现已将其编辑为涵盖有“巧趣篇、实用篇、欣赏篇、绝对篇”等四大内容、长达35万字的《华夏古今联话》一书。这本书既饱含着自己多年来的心血,也为我往后撰写楹联赏析文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3、善于思考
一是要善于集思广益。我觉得赏析楹联相对于撰写楹联来说属于二次创作,这其中必然有一个学习消化、集思广益的过程。如今在许多相关媒体、书刊上,虽然能找到不少有关楹联的典故、评论,但一般都显得比较零乱。只有在广泛收集、认真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反复梳理、吃透实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写出一篇篇条理清楚、风格独到、有点品味的楹联赏析文章。
二是要善于选择题材。楹联赏析的题材较多,要想提高上稿率,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选好题材。比如儿童节、中秋节、教师节、春节即将到来,一些报刊就分别刊登了本人应时所撰写的《对句高手·少年奇才》、《八月中秋赏月联》、《情真意切尊师联》、《鼠年鼠联赏趣》、《牛年牛联赏趣》;温总理在斗冰雪、抗地震中表现了一位大国总理一心为民的伟人风范,许多联友纷纷撰联歌颂,出于对总理的敬仰之情,我便及时撰写了《妙联盛赞温总理》一文,结果当月即在《北京楹联》杂志发表,此外,《川府在线》也转发了这篇文章;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旅游节即将开幕,我又将《桃花源妙联赏析》发稿。由于上述稿件针对性较强,所以均已全部采用。此外,鉴于桃源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我又写下了《桃源茶联赏趣》、《桃花源对联里的传说》和《巍峨南武当·神奇星德山》,同样也已被有关媒体采用。
三是要善于抢抓机遇。众所周知,新闻稿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实发表楹联赏析文章也具有一定的机遇性。2008年北京奥运即将举行,一时间,全国联界精彩妙联层出不穷。我想,此间,中国楹联学会必然会有所动作,于是,我立即撰稿,结果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日,中国楹联学会举办的《中国楹联报》套红刊登了我所投去的稿件《京奥圆梦·妙联添彩》;同年九月,我不幸跌了一跤,接连半个月都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恰好此时收到了《中国楹联》“奥运特刊”,上面公布了全国百城迎圣火妙联评选结果。一副副内涵丰富、磅礴大气的妙联不时撞击着我的心灵,我再也按捺不住躺在床上的寂寞,马上精选其中几副对联,并逐一构思点评,仅几个小时,一篇充满激情的楹联赏析文章腹稿就已基本完成。为了抢抓机遇,我又强忍着腰部扭伤的疼痛,打开电脑录入、修改、定稿,并连夜给《中国楹联报》发稿,结果由于赶上了时机,此稿又被采用。据我所知,该报当年总共才刊登了寥寥几篇有关奥运对联的赏析文章,而在最为关键的时刻,我所投出的这两篇稿件都已被采用,如果自己没有立足于“抢抓机遇”,如此好运也就不可能落到我的头上。
4、勇于参与
说句老实话,撰联写联我本不擅长。但常年赏析别人的录妙联佳句,在日积月累中,自己的撰联能力还是多少有些提高。实践证明,要写好一副对联往往也是逼出来的。比如,在筹备这次成立县楹联协会时,为了增强楹联氛围,我就曾要求几位联友每人撰写一副以成立庆典为主题的对联。如果只要别人撰联而自己却交白卷,当然脱不了干系。于是,只好赶鸭子上架。经过一整天的反复思考、琢磨,最终我才写出了一副借典重字联:“青山脉脉含情,红树棵棵动情,对苑声声传情,福地燃情年年火;流水潺潺溢彩,桃花瓣瓣飞彩,联旗猎猎飘彩,仙源焕彩月月新。”前几天,承蒙省楹联家协会主要领导的信任,邀我为我国的楹联泰斗余德泉教授写副寿联。这下可把我弄得进退两难。接榜吧,全国的楹联高手如林,我的联作又如何能拿得出手;退缩吧,又丧失了一次与全国楹联高手学习交流的机会,实在有点于心不甘。最后,我还是下定决心,接受挑战。经过一天一晚的反复斟酌推敲,最终我抓住余老独创楹联“马蹄韵”理论及能写得一手无人比肩的章草书法这一特点,题写了一副魁斗格嵌名联。上联是:“德山起舞,沅水放歌,九域联坛钦泰斗”,下联是:“章草传书,马蹄留韵,三湘仙境涌清泉”。现在看来,此联还真是切人切事,富有情感,尤其难得的是对仗字字工整,平仄处处合律。当然这仅仅是自己的一孔之见。我以为,这是本人近些年来写得最好的一副寿联,也许这副对联勉强可以拿得出手了。
三、电脑是学习的帮手
近些年来,我之所以能有所收获,我觉得电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帮手作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四:
1、查资料,心想事成。我在撰写楹联赏析文章时,查找相关资料乃如家常便饭。如今数字网络四通八达,它刚好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如果要查找相关资料,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一切都可搞定。
2、改文章,得心应手。过去写文章,全靠手写笔抄。往往一篇文章仅仅改动几个字或个别章节,又得重新抄写,这无疑会给自己增添诸多麻烦和负担。可如今电脑操作,其复制、删除、保存等功能可谓强大无比,往往几秒钟就能完成过去数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我在编写《华夏古今联话》的过程中,就已经大受其益。
3、发稿件,方便快捷。过来投稿,完全靠笔纸相传。这既要付出邮资,又很费时费力,还有遗失的可能。如今实行电子邮件发稿,只要一点鼠标,几秒钟之内对方就可收到,这无疑是当前网络时代激烈竞争的一大利器。
4、交联友,共同提高。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楹联赏析水平,2007年5月,我又在新浪网建立了取名为“摩天松”的博客网页,并开设了楹联赏析、楹联习作、楹联故事、对句辨析、绝句续对、楹联知识等专栏。同时,我还长年坚持向由中国楹联学会举办的国粹网、由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湘滨文学网》投稿。通过上述渠道,如今,自己作为中国楹联学会的一名会员,不仅为弘扬国粹文化、传播楹联知识尽到了自己的微薄之力,而且随着一篇篇博文的发出,自己与全国各地联友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这对于提高自己的楹联赏析水平也必然大有帮助。
以上是自己在学习、创作、赏析楹联中的三点粗浅体会,由于本人水平相当有限,其中肯定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各位联友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