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常德武陵区小小说繁荣启示:不怕小 只要好
发布时间:2014-09-03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综合

“快来看,这是由本土作家的小小说改编的微电影。”

“听说,这部微电影还蛮火的!能让人理解什么是幸福。”

7月27日,在常德市武陵区柳岸人家小区,几个文学青年打开电脑,兴致勃勃地播放武陵区推出的首部微电影《每个人都幸福》。荧屏上,一个聋哑女孩终 于战胜自卑,在同学面前欢快地跳舞。在一旁,女孩的老师苏浅笑着,微笑中带着眼泪。屏幕下,几个文学青年却忍不住哭了,眼泪中夹着微笑。

《每个人都幸福》的作者是戴希,爱像做实验一样去写小小说,将诗歌、杂文、散文的手法融入小小说,独创 “诗体小小说”、“散文式小小说”、“杂文类小小说”、历史题材小小说。这次,他又做实验,让小小说与微电影触电。微电影的拍摄者是湖南文理学院的李晗清等几个同学。

“小小说,不要怕它小,只要好,我们就大力支持!这不,它现在是我们武陵区的文化品牌,有一大批创作者,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公务员均能写能 发。进入‘中国小小说50强’的知名作家,就有白旭初、伍中正、戴希3位!我们现在,武陵小小说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全国文学界的关 注!”小小说的繁盛,使得武陵区拥有了文化的自信,也让武陵区区委书记罗少挟信心满满。

一座湘西北的小城,如何依托小小说获得文化自信呢?我们决定去寻找小小说文化繁荣的启示。

城市小,不等于内涵小

车在宽敞的大道上行驶。古色古香的武陵阁、排云阁、笔架城……一个个具有人文底蕴的建筑在车窗外不断出现。让人不由好奇地问起这座城市的来由。

谁知刚抛出话题,仅仅 “武陵”这个地名,一群小小说创作者就有一肚子的故事要表达。

原来,常德城古称“武陵”,为汉高祖刘邦所赐。相传,他看到地处秦楚相争之地的常德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就从《左传》中的“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两句话中各选一字。又相传武陵曾是“武神”蚩尤遗骨埋葬之地。武,勇猛刚健之义;陵,君王坟墓之称。

当地还流传着善卷的故事。善卷曾在德山开启民智,以德服人。尧舜二帝均师从于他,他以“帝者师”的美称名闻天下。沅水在德山顶礼膜拜罢,一路奔腾,注入洞庭,汇入长江大海,将道德神韵传播到远方。

沅江还在常德城穿城而过,将排云阁、春申阁、武陵阁、渔父阁连缀成线,又将中国最长的诗书画长廊--中国常德诗墙纳入眼帘。

“别看咱们城市小,但是不等于内涵小。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脚下的任何一方土地,都埋藏着文化呢!”武陵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海波难掩自信。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古代到当代名人辈出,俗称‘故事窝’。这些来自民间,来自乡野的鲜活而彩色的生活,正是作家、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 一手素材,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武陵小小说作家群的创作后劲。”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著名作家凌鼎年一语道出了武陵小小说与常德历史文化的渊 源。

身份小,不等于作为小

7月27日,鼎城区白鹤山,“故事大王”伍中正除了田埂上的杂草,又一头钻进菜地。口袋里装着笔和纸,这已成习惯。红红绿绿的辣椒,大大小小的西红 柿结得满满的,压弯了枝干,枝干谦虚低头。走累了,他便一屁股坐在田埂边,用草将手上的泥擦擦,以膝盖为书桌,取出纸笔。星星点点的泥粘在文字上,泥土的 芬芳也慢慢渗入文字里。

他的带着泥土的文字,曾引来了同样爱好文学的刘绍英的关注。那时,刘绍英还是一名渔家女。她慕名前往伍中正的农舍。“你也可以试着写写,写自己熟悉 的生活。” 她真的拿起笔,用抛渔网、打捞鱼的手去打捞文字。慢慢的,她的“渔家小小说”受到外界关注,鲁迅文学院还曾为她主办作品研讨会。她也拥有了更 大的平台,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年轻的社区干部王祉璎这段时间有点忙,关爱弱势群体的“阳光家园”推出了托老爱幼的志愿服务活动。她轻轻走进实训室,学员们正拿起画笔画画。王祉璎 不由停下脚步,在一个学员身边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学员得意地朝她展示即将画完的美人鱼。到了午休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王祉璎打开电脑,开始用文字编 织自己的梦想。“我的小小说创作与自己的基层工作有关,写残疾人,写老人,写生活中的点滴感动。”王祉璎笑着说。

50岁的夏一刀,原名夏新祥,因为做泥工刀法不错,工友赠与“一刀”雅号。白天,在工地上,他一身灰乎乎看不出布料原有底色的工作服,拿着泥刀砌 砖,一砖一瓦地为他人砌房子。夜里,回到租住的小屋,将拿过泥刀的手洗干净,再一个字一个字为自己砌起心灵的家园。仅去年,他就公开发表小小说30多篇。

胡秋菊是常德日报社的一名记者,特殊的工作,让她走进了不少人的故事。那些故事,不仅走进了新闻里,还走进了她的小小说世界里。

李海蠡是国土局的一名职工,平时爱写写画画。“青少年时期,是诗歌的年龄;再后来是小说的年龄;我现在是文史哲的年龄。”乐观的李海蠡不负老,有感而发,率性而为,时常用文史哲的思维去写小小说,还用文言文写小小说。

……

在常德市武陵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说创作群体,大家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白旭初的写实小说、戴希的都市和历史小说、伍中正的乡土小说、夏一刀的打工小说、刘绍英的渔家小说、聂鹏的军旅小说、胡秋菊的记者小说、唐静的言情小说……

“别看我们身份小,但是并不等于作为小。只要心怀梦想,并努力追求,就会大有作为!”伍中正笑着说。

篇幅小,不等于威力小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文学评论家顾建新这样讲述武陵小小说的重要作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对比起到了照妖镜的作用,使它们一一显形。

武陵区一群快乐的小小说 “农人”,不仅以笔为锄,收割思想;还以笔为剑,鞭笞假恶丑,使得小小说散发出不容忽视的力量。

戴希便曾根据身边一位友人手提包被抢的经历,创作了小小说。“爸爸,抓坏蛋!”孩子稚嫩而勇敢的呼唤,让懦弱的父亲终于站了出来,追赶劫匪。正能量,从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中发出,通过故事中的懦弱男子,传递给更多的人。

精神的正能量,不断地从武陵小小说中迸发。

这股正能量,不仅仅改变小小说创作者,还影响身边人的精神世界。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小小说还曾挽救过一个人的生命。”戴希说说。2009年的一天,他在街上遇见一个熟人。这位女青年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曾 因生活不顺萌生自杀念头。有一次,经过一家报刊亭,买了本《小说选刊》杂志,翻到了戴希的作品《每个人都幸福》。看着看着,她禁不住在大街上流下了眼泪。 就是那篇小小说,让女青年重新振作起来。

“小小说言简意赅,富有深意,启迪灵魂。”武陵区区委副书记廖可元深有感触。

2013年,该区的人大、政府、政协三大家领导班子换届,廖可元发现不少干部思想不稳,情绪波动。在工作动员大会上,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讲起了戴希的小小说《每个人都幸福》。

没有大道理,更没有责备,却对稳定干部情绪、平和干部心态起到了很好的镇定作用。

从小小说字里行间焕发出来的这股力量,还成了当地立章建制的精神导引。

十多年前,见社会上吃喝成风,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武陵小小说群便以笔为剑,纷纷著书立说。

武陵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敏感和重视,经过调研,很快制定和出台了村账乡管的相关制度与实施办法。

小小说还成了当地一些部门反思自我、寻找问题的民间建言书。当地创作者用小小说这种形式来针砭时弊,时常能起到一两拨千金的作用。

戴希创作的小小说《羊吃什么》,成了不少部门自我反省的“教材”。小说里,环保局认为羊吃青草影响绿化破坏生态环境,要罚款;林业局认为羊吃树叶会 损树伤林阻碍林业生产,要罚款……最后,养羊专业户只得“狡猾”地说:“羊想吃啥吃啥、爱吃啥是啥,我每天只给羊吃东西的钱,羊自己到外面去买……”

刘绍英推出的渔家小小说,则对当地关注和帮助渔民、推出一些民生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少小小说还进入语文教材以及高考、中考语文试卷,影响了年轻一代。

伍中正的《辘轳》被选入2011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小说精品阅读集训题。 戴希的《离我远点》被选入201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 文试卷。他的《扶贫》被选入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命题语文试题。 白旭初的《农民父亲》被选入广东省高州市 2010届九年级学科联考试题、2010-2011学年九年级模拟语文试卷汇编。

小小说又宛如一剂良药,社会出现啥病症,创作者便借题发挥,嬉笑怒骂间医治不正之风。

鲁迅先生曾说,小品文应是“匕首和投枪”。

戴希的《警车开道》讽刺的是官僚主义;白旭初的《一个防护罩》揭露的是形式主义;伍中正的《周小鱼的爱情》嘲弄的是拜金主义;罗永常的《逃逸的鱼》 讽刺的是享乐主义;钱晓洁的《LV包》讽刺的是奢靡之风;毛雅琴的《我是一个毛毛贼》呼唤的是务实为民;聂鹏的《春天到了》歌颂的是廉政自律;唐益红的 《蓝印花布》倡导的是勤俭节约……

武陵小小说群的多篇作品对当今社会中的畸形心理与变态现象给予了有力的揭露,给病态的人心和社会撒了一层救治的药粉。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小小说的巨匠们,是 “带着镣铐跳舞”的大师,尺幅之间,可窥千里,一颦一笑,堪叹人生。

“小小说文字精短,但内涵丰富。别看它篇幅小,但是威力并不小。写好小小说,讲好身边的故事,能很好地传递社会正能量!”戴希说。

基地小,不等于支持小

在常德市武陵区红花园,有一间小木房,内有三间书室,木板做的门廊,木板做的墙壁,木板做的地面,古色古香。这便是小小说创作基地。

“我们原只需要一个场所,能看书能写作就行。没想到区里会给我们确定环境这样好的地方做小小说创作基地,还考虑进一步扩大规模,并且单设一个机构来运转,有编制有人员,为小小说创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戴希说。

“对他们,我们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分。”武陵区区委书记罗少挟笑了。

从2007年起,武陵区发挥当地优势,力推发展良好的小小说创作。一系列鼓励政策相继出台,配套资金也及时到位。

不愁园地、不愁交流、不愁出版,政府重视文化事业为武陵小小说营造了优良的创作环境。

当地并用与国际接轨的战略眼光来发展小小说,编辑、出版的《武陵文学精品典藏》,便是中英文对照本。对照本为武陵小小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阅读和传播可能。

凌鼎年解读武陵小小说现象时,便认为有几点值得他方借鉴。武陵区主要领导与职能部门对文学、文化的双重重视,使得创作者更有信心播撒文学的种子。此 外在政府的大力鼓励下,武陵小小说群与各地微型小说、小小说刊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与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中国小小说名家沙龙等搭建了沟通的平台,使得武 陵的小小说作家更好地融入了微型小说大家族中。

小小说,已经成为武陵区的文化品牌,还引来了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的关注。

今年,他们进行的中国·武陵德孝廉全国小小说大奖赛,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作者也寄来了参赛作品。

“以前,写文章,发文章,只是自己心中的作家梦想。现在,随着武陵区成为全国小小说重镇,个人的梦想又被放大,觉得我们这群人,还得肩负起一个振兴文化的大梦想!”李海蠡激动地说。

“现在,小小说创作的基地还是小了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对小小说的支持小。下一阶段,我们将让更多的小小说与微电影‘触电’,把小小说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来打造,去综合发展,使小小说成为凝心聚力的文化载体。”武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钱盛霞说。

走出小小说创作基地,盛开的花,一束束,一树树,开的热闹。空气中夹着丝丝花的香甜,还有缕缕书的清新,迎面扑来,让人不由深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