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笔墨当随时代
发布时间:2010-12-22   来源:  作者:何首旺

    以文会友,笔墨结缘。

    熟悉刘明大约在八年前,因时常拜读到他发表在各级党报党刊的一篇篇百读不厌、启人心扉的演讲稿和政论文,诸如《论思路》、《论信心》、《论把握》、《论比较》、《论与时俱进》、《论以人为本》、《话说公仆之德》、《树立正确的人民观》等等,这些看似平常乃至“枯燥”的话题,在作者笔下,说事推理,引经据典,联系实际,丝丝入扣,视角独特,立意高远。于做事于做人,可以反复把玩,反复吸收营养,这样的精品妙文看着就眼馋,读来更不忍释手。刘明的文章,象清泉涌流,从一个点开始扩散着我们视觉神经的无数个光点,让这无数个光点跳跃于脑际和心海,令人久久回味思索,在这种时候,我更惊诧于作者思维的敏捷,笔锋的锐利,笔墨的精致。

    结交刘明,则是缘于书法。作为常德市书协名誉主席,刘明对书法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其一,奔走呼号,摇旗呐喊。无论是常德申报全国书法名城,还是与全国各地开展书法联谊活动,只要是能扩大常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刘明总是责无旁贷,亲力亲为。其二,身体力行,书耕无闲。身为市委秘书长的刘明,其公务繁忙自不必说,只要不出差在外,只要休息日无公务,你就可以在办公室看到他挥毫泼墨的身影,必定是笔走龙蛇,神闲气定,满室云烟,蔚为壮观,有时一开笔就是数小时,写完宣纸半刀。特别是逢大热天周末,市委办公大楼中央空调关闭,刘明肩披一条湿毛巾,挥汗如雨……每每身临其境,感动、钦佩、振奋一齐涌上心头。

    说心里话,最让我佩服的,是刘明能将自己心爱的书法艺术与常德市文化名城创建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谓笔墨随时代,真情书沅澧。“天下修德,岂能无我常德乎”!情之切切,意之绵绵,这是对家乡怀有深厚情感者所为矣。近段,刘明利用业余时间精研“德”书,用各种书体创作“德”字一百幅,集常德德文化之大观,刘明是在用自己独特的行动来倡导全市人民观德、明德、尚德。

    书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是理想人格转化为一种感性化的视觉形态的寻求历程,让笔墨痕迹成为理想化的生命情调和人格的象征,是人品和书品的相互辉映。古代绘画题材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是道德的隐喻和象征,用笔用墨的法度,都是温柔敦厚君子的人格的感性形式,刘明的“德”字的书写在今天也有同样命题。
中国哲学的内容更多的是道德的哲学,因此,读懂书法艺术(包括其他中国艺术形式),首先要理解中国的哲学,道德理想是艺术的核心内涵,它通过艺术美的形式来显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哲学里就是“天人和一”,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刘明的百幅“德”字书法艺术通过艺术美的形式也说明了这一核心内涵。
艺术作品的最终目标不是作品本身,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获得审美愉悦和人格理想的表达,通过作品观众会得到其中意味,其内涵得到传播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早在去年八月,刘明就认真研读石门作家张天夫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常德赋”,感觉文辞优美,特色鲜明,心想如果能用书法进行创作,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刘明决定挑战自我,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精心谋划,又多次请来书协的同仁反复商榷,最后用48张四尺宣纸一气呵成近千字的鸿篇巨制。同年11月,该作品便通过了常德专家论证。

    赏评刘明书法艺术,正所谓字如其人,大气豪迈,洒脱无拘,一任自然。刘明钟爱书法,临习书法已有数十年,不断从怀素、孙过庭、王羲之、董其昌、于右任等名家法书中汲收精髓并化为自己的创作语言,从古不拘泥于古,求性情又不失法度。刘明的书法作品侧重于表现时代感,能集中调动书法的时代审美语言,而且在书风的个性化方面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及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