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鼓王话今夕
发布时间:2011-11-29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分站  作者:山人
    “敲响大鼓唱家庭,自古家和万事兴,爱惜我们的天地,永远充满着太平……”2003年7月参加常德电视台“家庭才艺大赛”的一幕,颜昌春一家人至今记忆犹新。一家老少四人,各击一面大鼓,一唱一和,赢来阵阵掌声。他们是临澧县有名的鼓艺之家:领头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澧渔鼓传承人颜昌春。另外三位演员,一个是他的儿子,临澧县艺术团鼓艺演员颜云初;一个是他的侄女,第二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鼓王”颜艳;一个是他活泼可爱的孙女儿,鼓艺爱好者颜田惠子。
 走近这一家三代人的鼓艺人生,我们看到了沅澧流域鼓艺的传承之路。
 “祖宗的宝贝不能丢”
 “颜老师,我最喜欢听您打的鼓书了,唱得很有韵味。过两天,我给女儿办满月酒,想请您捧个场,打一场鼓书。”接受采访时,颜昌春接到桃源肖先生的预约电话,他平日很喜欢看颜昌春的演出光碟,为其声情并茂的表演所折服。
 与肖先生沟通一番后,颜昌春高兴地说,他今天接了三个预约演出电话,另两位鼓艺“粉丝”来自汉寿、慈利。  颜昌春,1951年出生于临澧县望城乡杨岗村,与宋玉村相邻。相传公元前220多年,著名词赋家宋玉被楚襄王放逐到此,他著书立说,效法孔子,杏坛施教,给当地人做了许多善事。宋玉去世后,其门徒弟子取来山中楠竹,锯断后打通内节,击打而歌。后来,这种演唱形式传入澧水河两岸渔民中,成为九澧渔鼓的最初萌芽。
 幼时,颜昌春便喜欢上了当地艺人的渔鼓表演。那时,渔鼓极受百姓青睐,家里有红白喜事,都要请渔鼓艺人来送艺送福。
 “一听说哪里有打书,不管十里八里,我都要跑去看。”回忆中,颜昌春笑道。最远的地方,他走了两个小时,听完书回来已是凌晨两三点,他却一点也不觉得累。演出时,台上老艺人唱,台下他跟着念。一些老艺人听到颜昌春在台下的念唱,渐渐喜欢上他,给他一些唱法和演技上的指导。
 8岁时,仅读了2年小学的颜昌春进入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0岁,在工地广播室做广播员。这期间,他看报纸、听广播,对鼓书艺术的爱好未曾消褪过。
 在当地鼓书艺人徐亮楚的指点和影响下,嗓音天赋佳,好听好学的颜昌春,14岁开始走上了鼓艺之路。
 “鼓书演绎的是社会最底层百姓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喜乐哀怨,要带着感情唱。”颜昌春说,祖宗的宝贝不能丢!多年来,大鼓、渔鼓、对鼓、说鼓,他样样拿手。走村串户打鼓书,他那富于感情的演出赢得了成百上千群众的欢迎。
 “娘母二人坐一堆,妈妈流出伤心泪,今日还是娘家女,明日就成婆家媳……”这个传统唱段《娘教女》从颜昌春的口中唱来,婉转而悲凄,无数次感动着听众。2006年,当他与另一位渔鼓艺人金行文来到县城下河街的一个茶馆,再次演唱这个段子时,受到听众的热情欢迎。
 当年,他还参加了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精湛的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鼓书的魅力是无穷的”
 颜云初承认,一开始他对鼓艺不是很看好。
 那还是1990年,18岁的颜云初刚高中毕业。父亲颜昌春把他叫到面前,让他继承衣钵,传承鼓艺。
 “我不想学,现在大家都出去打工赚钱,打鼓书没有前途!”颜云初反抗道,他知道学鼓艺不是门轻松事,要勤学苦练,且当时包括鼓艺在内的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都遇到了发展瓶颈,前景堪忧。
 “不学也得学,你以后就懂得它的魅力了!”颜昌春下命令,颜云初只得认命。
 从那天起,父亲搬出家里珍藏的近四十部古典小说,《杨家将》、《薛家将》、《武则天》、《三国》等,让颜云初熟读熟记;不管晴天雨天,早上6时必须起床,练嗓1个小时;外出演出时,总是带上他,颜昌春在台上唱,颜云初在台下3米内听,稍有打瞌睡,父亲击鼓的缶槌就会敲在他的脑袋上。
 在父亲严厉的训练下,颜云初长进很大。即使如此,父亲还是没有放松对儿子的要求。他说,处处是舞台。
 外出演出是舞台,颜昌春唱罢下台休息,儿子上台实习演出;回到家里自搭舞台,颜昌春将家中的椅子摆成两三排当“观众”,父子俩在“舞台”上练习演出。
“原来,鼓书也是魅力无穷的!”渐渐地,颜云初开始喜欢上鼓书了。鼓书故事或悲壮,或凄婉,或诉哀怨,或讲笑话,演唱者既要唱得入情,又要神情到位,且说书极其讲究压韵,鼓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吸引着他去探究。有时,在饭桌上,父子俩还要切磋一下鼓艺,探讨鼓书创作。令他们欣慰的是,1999年起,鼓书艺术又开始迎来了新曙光,受到群众的追捧。
 “演出要有精气神!”这是父亲对颜云初强调最多的一句话。颜云初深知,父亲的精气神是数十年如一日练出来的,但他从没放弃这种努力。
 “艺人首先要有艺德,与主人家相处要和气融洽,不要把金钱利益看得太重!演出时,不要把平日的坏情绪带到舞台上。”父亲外出表演不看贫富,不偷懒,不吵嘴,这些良好的艺德不仅深深影响着颜云初,还影响着他的20余个徒弟。
 颜昌春十分重视鼓书创作,他说,鼓书不创新,跟不进时代,就会被淘汰。他提倡用现代时髦话、俏皮话点缀古书经典。
 “杨柳青青把头点,花红叶绿柳带烟,万紫千红林尽染,美不胜收的大自然……”颜昌春创作的这些富于现代气息的唱段,通俗易懂,又蕴含着诗情画意,受到观众的喜爱。
 在父亲的影响下,颜云初在创作上也屡见成绩。2006年,他自编自创自演的大鼓《婚育新风进万家》,参加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区获银奖;2008年,他针对临澧烟花生产安全问题,创作《警钟长鸣》,深入百姓间演出,起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效果;他参与创作的《参观工业园》,关注留守老人、儿童,倡导年青人返乡工作,近日,县里迎接省级领导考察地方文艺事业,颜云初表演的这个大鼓唱段,将作为惟一的鼓艺节目上演。
 如今,颜云初一点也不后悔走上鼓艺之路了,他是临澧县艺术团曲艺演员,还是县计生局、计生协会的签约演员,常年以鼓艺形式将计生政策送进千家万户。
   “鼓艺要不断传承下去”
 颜家还有两位女子钟爱着鼓艺,这使颜昌春发自内心地欣慰。
 他的侄女颜艳是个80后,1999年从师颜昌春,走上鼓艺之路。凭着好嗓音,吃苦耐劳的精神,颜艳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在第二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中,颜艳与颜昌春的另一位徒弟肖守国共同演出大鼓《吃酒前的风波》,赢得了鼓王的美誉。
 2010年10月,“湖南省首届农民艺术演唱汇演”中,经师傅的精心点拨、辅导,二人又捧回了“丰收奖”。
 颜家另一位女将,是颜云初的女儿颜田惠子。1999年一天,4岁的颜田惠子见姑姑颜艳学唱录音机里传出的鼓书声,极感兴趣,回去对颜昌春说:“爷爷,鼓书真好听,我也要学。”
 颜昌春高兴不已,没想到连孙子辈也有传承人了。在颜田惠子7岁时,他正式将乖巧活泼的孙女儿收为徒弟,手把手教她练唱。颜田惠子学得有板有眼,兴趣越来越浓,这令他开心不已。
 颜田惠子把大鼓艺术带进学校,唱进班级,受到了同学、老师们的欢迎。
 一家三代,同台唱大鼓!2002年,颜昌春领着儿子、侄女、孙女,将一曲《十字赞歌》唱进县电视台“家庭才艺大赛”。
 2003年,他们又带上大鼓节目《幸福农家》,走进市电视台“家庭才艺大赛”,向全市观众展现鼓艺魅力和鼓艺代代相传的魅力。
 “我和父亲一直有一个想法,成立一家演艺公司,发扬光大鼓艺!”颜云初说。这样,父亲的徒弟们都能找到一方施展才艺的稳定平台,鼓艺发展也能更好地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