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西洞庭中心完小:德育之花盛开的苗圃
发布时间:2012-11-15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作者:张佳丽 成杰华

校园简介

西洞庭管理区中心完小始创于1954年,原名西洞庭农场子弟小学,2000年更名为西洞庭中心完小。

学校是一所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备、独具特色的完全小学。该校占地面积28638平方米,建筑面积6408.6平方米,现有19个教学班,1000多名在校学生,61名教职员工,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0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1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

学校植根于农垦光荣传统的厚土,凭借着“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办学精神,以淳厚的校园育人文化和科学的学生安全教育模式,促使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生成,在“文化立校”、“文化立人”方面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批又一批的合格小公民从这里起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目前学校已成为省红领巾示范学校,市示范性学校、市绿色学校、市级园林式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文明标兵单位、全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市德育先进学校、市级环境教育试点学校、市先进集体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成绩裴然,深为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许。该校参加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子课题获省一等奖。

  

放学时,学校教师组织低年级学生排路队

忆往昔,岁月峥嵘,绘明天,继往开来。中心完小的师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正以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西洞庭管理区教育园地一颗璀灿的明珠。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抓住每一个契机,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孩子们的思想美如花一样地绽放!

创新:多样德育形式,打造新亮点

“小学德育的实施,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活动,寓目标与活动中,把他们吸引到活动中来,亲身参与其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西洞庭中心完小校长李梦林说。

为此,学校举行了诸如“爱国主题教育”、“感恩诚信系列教育”、“文明礼貌月教育”、“清明祭扫活动”、“安全警示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都得到了不错的成效。九月,学校以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为契机,组织学生观看了爱国影片《西藏今昔》、《走进新中国》、《开国大典》等,还举办了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

为了规范和正确引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采取了一个新的举措——学校德育处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细化成具体条例,如:按时到校、放学要求、上课要求、两操要求等,喷绘出来张贴在校门口最显眼处,让学生时刻看到,并将这些具体要求拍摄成行为规范教育片,在学校电视墙上滚动播放,让学生时刻对照自己行为进行纠错。

“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实践能力以及法律意识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学生言行得体、礼貌待人、举止文明、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李梦林说。

细节:营造校园文化,开辟德育环境

学校一直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校园内设有文化长廊、艺术长廊、‘脸谱’文化景点,绿化带内还设有石刻艺术、名人铜像和名人名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古今中外教育思想。”李梦林说,学校要让每一颗小草会说话,每一块石头会说话,使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

该校每年进行“班级文化布置”评比、同时每月根据教育主题的不同,在校园重要位置悬挂宣传标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除此之外,学校大力开设好学校的电脑课,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远离不良诱惑。同时,通过在校园广播站,板报画廊中开辟校园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温暖:关注特殊孩子,建设温暖工程

近年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比例在逐渐上升,为了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帮扶工作,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学校每期都会派专业老师到外面心理培训,用以为学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校抓住每一个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教育。譬如三八妇女节,学校组织开展了“学会感恩 体验亲情”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给长辈一个惊喜,为父母做一件事情,让学生充分了解母亲,真正从内心感到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体验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德育处、少先队利用“3·5学雷锋纪念日”和“9·8社会捐助日”,开展了“我为贫困同学献爱心”活动。今年这两次活动全校为贫困学生捐款共计4973.10元,全部用于帮助贫困学生。为了关注贫困儿童,学校还建立了贫困学生费用减免档案,并对每一位留守学生进行了家访。“我们要把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的关爱、温暖送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里。”李梦林说。

责任编辑:张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