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梨花风起正清明
发布时间:2016-03-21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作者:王鳌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一年又一年。我曾经感概:父母在,不知有清明,父母殁,方知有清明。自12年前父亲逝后,每年清明前后,我都要携妻将子,风雨无阻回老家为父亲扫墓。今年的清明,却又多了一个去处,岳母正月初四骤尔离世,群情悲催,下葬在其老家宁乡,一抔黄土未干,又是新年,自然是必到其坟前凭吊一番了。

清明是我们华夏民族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缘起相传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19年,介氏不离不弃,忠贞不二,割股事君。后重耳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介氏鄙视功名利禄,却背负老母遁入绵山。晋文公感念义仆恩德,亲自入山找人,遍寻不遇,遂放火烧山,意在逼介子推出来。孰料介氏宁死不出。在装殓介氏遗体时,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伤心下令,将介子推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这一日禁止烟火,只食生冷。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时,又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世渐将寒食扫墓之习俗移至清明。唐韩翃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明高启诗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即是当年寒食、清明的写照。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亦是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时序标志。《岁时百问》有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她以准确繁复又周而复始的节气与物候的变化,给予这世界地气升腾、春山苍翠、万木争荣。树等着归来的鸟,雨润着地里的苗,花引诱着蜂蝶,山刺破了蓝天,辽阔的景象清新而舒适,是踏青郊游的好日子,更是农人依时安排农桑的大好时节。农谚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唐张继诗“春草青青万顷田……清明几处有新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重的是孝道。“人伦有五,忠孝为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重在孝悌绵延。清明扫墓祭祖,正是孝道的实践。而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下的千古七言绝唱《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似乎又为这个节日奠定了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逝者已矣,生者对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前辈亲人和朋友,对无数的革命先烈,以各种方式来凭吊、悼念、怀想他们。1944年,朱德总司令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忙于抗战而无暇返乡,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母亲的回忆》,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儿子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敬意,朱老总是以写文章的方式来凭吊母亲,文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国学大师钱穆在年高八十时对双亲及师长充满感情的回忆,情真意切,令人肃然起敬。而我们更多的后人,是到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到祖上和亲人的墓前,通过烧包、挂彩球等仪式,缅怀先烈、祖上的恩德与荣光,追念冥思先人的音容笑貌。一代又一代,生命延续,且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犹如饮水之人,感怀源头之活水,亦似树高千尺,须知根从何来,叶从何出。心的怀念,是世界上最长久也最动人的怀念。人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努力的方向。

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曾言:人生意义有两条,一带大小的,二送走老的。我的双亲与我爱人的双亲,已走了两位,每念至此,每及清明,心中便有一阵轻微的刺痛划过全身,我对他们的思念和故乡的花朵一起盛开,开出一份白色的寂寞。我的女儿自小是岳母带大,此次岳母突然辞世,最伤心的是女儿了。我叮嘱女儿,此后年年岁岁的清明,不管身居何处,要记得回来给外婆上坟,陪她说说话,问问她还有何未了之事宜。岳母生前,虽日子过得紧凑,但快意恩仇,乐观豁达,且能豪饮几杯,颇有侠气,人缘极好。忽然就想起了高菊的诗句:“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岳母在天国那边还能痛饮如鲸否?!其身殁矣,思念还在,期望还在。天国是虚无缥缈的,尽孝只在今朝,对健在的长辈、亲人,衣食住行,总要随肩,不可须叟疏忽。

梨花飞啊飞,燕子飞啊飞,又飞出了一年清明。我伫立在岳母的墓前,长久地凝望墓碑上瓷相框中的岳母,岳母亦凝望着我。那目光还有温度,直入我的心田。我明白,以后每年的清明,这目光我皆要对望。四周已然山色微茫,我携一卮泪酒,燃一支香烟,不忍离去,任无边的思念和惆怅,来袭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