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点亮一盏灯 亮了众人心
发布时间:2018-08-20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二)

脱贫攻坚接受“国检”,最难掌控的是群众认可度,而石门的群众认可度却高达96.48%——

点亮一盏灯 亮了众人心

美丽壮观的壶瓶山云海。

屋场会成为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扶贫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拥戴。

贫困老人林承学第一次拿到政府的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十分高兴。

贫困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图为帮扶干部为贫困老人送药上门。

周勇军 姜鸿丽 陈 阳 李 飞

“石门脱贫攻坚,做得比说得好!这里的群众认可度真实可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是前不久,石门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县,接受国家统计局、扶贫办、财政部、住建部、卫计委、民政部六部委现场督导、评估时,国务院扶贫办考核评估司评估处处长延欣给出的评语。

评估检查组把抽样范围从1000个样本点扩大到1410个样本点,涉及全县17个乡镇26个村,结果,错退率、漏评率为零,群众认可度高达96.48%。

这样高的认可度从何而来?在石门采访的日子里,我们从群众的笑脸中、对扶贫干部的赞扬声中找到了答案。

磨市镇铜鼓峪村,是省检察院联点的扶贫村。我们在与当地的群众交流时,乡亲们显得异常激动。一位名叫覃海波的村民,掰着手指头讲述了令他难忘的事:“省检察院检察长游劝荣,到我们村实地调研、现场办公,不知来了多少次,跑了多少路。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每次来,都要驻村工作队员把铜鼓峪村当作第二故乡来建,把老百姓的事当作家里的事来办,把贫困群众当作亲人来帮,这些话真是巴心巴肉啊!”

“3年多时间,省检察院为铜鼓峪村筹资3200多万元,修建水池5个,铺设管道近4万米,全面解决老百姓的喝水问题;硬化道路14公里,实现通组公路100%、通户公路97%以上,解决了全村百姓出行难题;成立4个合作社,发展板栗1000亩、脐橙300亩、羊肚菌30亩,还架设了100千瓦的光伏发电设施。”说起这些,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覃北平感慨万千。

村民覃思烟讲起省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风华时,竖起大拇指赞叹道:“刚才书记讲的这些,陈风华都付出了心血,我最佩服陈队长的是,村里荒废10多年的板栗林,是他请来专家改良、带领乡亲们精心培管,使这片‘铁树’又开了花。”

石门脱贫攻坚群众的认可度高,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省委巡视组今年2月底进驻石门巡视三个月期间,认真受理扶贫领域信访举报问题,第一时间将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移交石门县委,强力督办,限时办结。石门县委坚持边巡边改,立行立改,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2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人,组织处理45人。省委巡视组的辛勤工作和务实作风,推动了石门县脱贫攻坚的顺利进行,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口碑。

扶贫屋场会 架起“沟通桥”

“庚子山村这么多年,没有一条水泥路。我是穷怕了,只希望周象公路快点开工。占田占地,一分钱补偿我都不要!”这是2016年10月,三圣乡庚子山村接龙桥片区屋场会上,贫困户刘言清说的一番话。没想到,就是这次屋场会,有200多户涉及到占地的村民,纷纷签订了支持修路承诺书,促使了周象公路庚子山段9.2公里率先开工。

贫困山区的屋场会,就是石门县回应群众关切、提升群众认可度的一个场景。

为了让群众认可,石门县委、县政府还创造性地推出了“一卡两讲三会四活动”。一卡,填好贫困群众受益卡;两讲,讲好扶贫政策,讲好脱贫故事;三会,开好党员会、户主会、屋场会;四活动,党员干部与群众交心活动,扶贫知识有奖竞答活动,点亮群众“微心愿”活动,小手牵大手活动。这些活动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至扶贫队员、村干部,要与贫困户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喝一壶水,与群众一起拉家常,聊生产,讲真话,掏心窝,在寓教于乐、政策抢答之中让群众懂政策,谋发展。

最富有特色的屋场会,“扶贫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最受群众喜爱。奖品虽然只是一袋洗衣粉、一块肥皂、一个脸盆,或者是一只水桶、一条毛巾,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不仅丰富了山区群众的夜生活,还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在所街乡黄福峪村,村民覃道材兴奋地告诉我们,由于他在屋场会上多次听到“脱贫路径”这个术语,所以在“扶贫知识有奖竞答”中,竟答对了这道题,得到的奖品是一条毛巾,至今还舍不得用。可见,这些活动对群众来讲,是那么的入心入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石门全县共召开屋场会1万多场次,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达100%。全县下达的1936个项目,都是在屋场会上,群众提出2万多条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

开展“四必访” 入户解心结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石门脱贫攻坚的帮扶方式也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

在这种转变中,一些非贫困户和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的相互攀比和心理不平衡逐渐显露,还有一些贫困户担心后续扶持政策没有保障而不愿意脱贫。针对这些现象,石门县启动了贫困户必访、贫困村非贫困户必访、弱势群体必访、动态调整后清退出贫困户行列的对象必访等“四必访”措施,这就要求扶贫干部一定要听得进诤言,容得下埋怨,帮得上困难,打得开心结。

庚子山村48岁的贫困户袁辉林,靠着漆匠这门手艺,日子勉强过得去。在扶贫后盾单位的支持下,他开始种植茶叶、饲养石门土鸡。家境逐渐好转后,还买了一辆皮卡车。

再次精准识贫时,他主动退出了建档立卡户。当时,一些乡邻还开玩笑地调侃他:“你舍得退出贫困户啊?有这么多优惠政策不享受,岂不可惜?”而袁辉林却风趣地回答道:“当贫困户又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像袁辉林一样,4年期间,石门县共有1.8万贫困人口主动退出或被清出贫困户行列,又新纳入贫困人口1.5万多人。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对清退出来的人群,扶贫干部除了耐心解释之外,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他们发展产业进行指导和培训,缩小了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的心理差距。

子良镇董家山村年过八旬的丁成从老婆婆,情况比较特殊。老人有10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其中4个儿子因病、因残成了贫困户。其中有一个患矽肺病的儿子叫向多安,觉得干部在帮扶中一碗水没端平,就到村里质问:“我是不是得罪了你们?为什么帮扶我的干部送给我的东西就没别人多?”

负责帮扶的干部叫刘伟伟,也无法解答他的质问。他所在单位县教育局副局长朱益龙得知情况后,又带着刘伟伟来到向多安家走访。交谈中,话越说越近,心越说越热。当向多安知道刘伟伟的爱人曾患孕高症,小孩早产只有1斤多重,花了30多万元医药费,现在还在还房贷时,一下子愧疚难当,他拉着刘伟伟的手,流着眼泪说:“刘干部,你这么不容易,帮我争取到了危房改造,享受了大病救助。就是块石头,我都应该被捂热。我糊涂啊,错怪你了。”今年上半年,向多安临终前,再三交代子女,一定要记住扶贫干部的大恩。

走进贫困户 点亮微心愿

带着感情和责任抓脱贫,带着群众需求和心愿搞走访。从2016年开始,石门县2万多名结对帮扶人对自己的帮扶对象开展了“点亮微心愿”行动。

所谓“点亮微心愿”,就是帮扶人到自己的帮户对象家走亲戚,聊家常,看家境,问需求,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0元钱,满足这些贫困户的微小心愿。

有的贫困户,家里需要一台电扇,有的需要被单,有的需要电饭煲,还有的贫困户希望给儿子找个好对象……

这些心愿虽小,但它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年春节前夕,庚子山村后盾单位石门县政协在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年货”卖出去。为此,县政协领导邀请80多位政协委员和长沙、常德等地企业家代表,在这个村搞了一场“爱心年货拍卖会”。121户贫困户家里的腊肉、蜂蜜、手工茶叶等400多件农副产品,不到两小时全部拍卖,原本只有7万多元的土特产,却获得了21万元的爱心回报。贫困户杨春权酿的苦荞酒,50公斤竟卖了4000多元,笑得合不拢嘴。

新铺乡岳家棚村70多岁的贫困户张春兰,想要扶贫干部胡红霞给40来岁的光棍儿子介绍个对象。胡红霞多次上门,看到他家凌乱不堪,主动帮她打扫、整理,并购置了新的床上用品,张春兰十分感动。从此,张春兰家院里屋内干干净净,在外打工的儿子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去年还买了小车,真的交上了一个女朋友。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石门县的扶贫干部以对人民群众满腔的热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敬重。96.48%的群众认可度,就是对扶贫干部的最大奖赏。

(本版图片均由石门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