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守护一江碧水 推动绿色发展丨“一定要让‘母亲湖’活过来”
发布时间:2020-04-2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婷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婷婷

“一定要让‘母亲湖’活过来。”4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首席科学家雷刚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水底什么都没有,就像一片荒漠。”今年2月,雷刚回到老家,带领团队对常德安乡珊珀湖进行了一次湖泊湖底生态调查,残酷的现状,让从小在珊珀湖的芦苇丛中嬉戏长大的他忧心忡忡。

珊珀湖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被安乡人称为“母亲湖”。从上世纪80年代起,无节制的投肥养殖,以及周边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的排入,破坏了湖泊内的水生植物,让这片本就封闭的湖泊失去自净能力,变成一摊浑浊的死水。

如何“救”活“母亲湖”?

先让死水流动起来。

珊珀湖西侧的豆港泵站发挥了作用。安乡县水利局副局长唐西华介绍,这个投资8000万元建成的泵站,从2019年9月开始,从澧水引水,注入珊珀湖,排出至松滋河,封闭的珊珀湖有了活水补给,不再封闭,水体中超标的磷含量也得到了稀释。

唐西华说,豆港和赵家湖、王家垸3座主要泵站一起,构成珊珀湖补水活水工程,全面建成后,每天可向珊珀湖补排水280万立方米,一个星期即可将大湖水位提升或降低1米,充分发挥大湖的调蓄和自净功能,为改善水质打下基础。

“3月开始,我们将珊珀湖的水位下降了近2米,方便水草种植。”唐西华说。

在珊珀湖水域一侧,记者看到,调低的水位让大面积的湖床裸露出来,趁着春天的晴好天气,几名工人正忙着撒播水草。

“经过多轮试验,我们选取了苦草、轮叶黑藻冬芽、金鱼藻等22个品种的水生植物繁殖体,分步骤恢复水下生态。”雷刚介绍,围绕珊珀湖“水下森林”的生态修复,北京林业大学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内外专家组成科技团队,在团队努力下,3000亩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已经栽种完成,水面不再光秃秃的,终于恢复了生机。

目前工人们在忙着栽种的,是金鱼藻、苦草、湘莲等沉水植物,共7000亩,可在5月底前基本完成,逐步恢复珊珀湖底水文、水质原生态系统。

“长江沿岸的湖泊,生态破坏的病根大抵相同。珊珀湖的生态修复,成本低,效果好,修复完成后,有极大的经验推广作用。”雷刚说。

湖边,沿岸树木的栽种也基本完成,树木之间,珊珀湖水利风景区的指示牌十分醒目,安乡县副县长周宏林介绍,今年2月,安乡县收回珊珀湖的水面养殖权之后,打算挖掘“母亲湖”的生态价值,在今年底恢复1万亩水生植物,合理投放净水鱼类和底栖动物,将其改造为生态湿地科普示范园。

“我们还准备发展环湖骑行、休闲垂钓、水上娱乐等项目。”周宏林说,随着生态的恢复,珊珀湖正在逐步“苏醒”,开阔的水面,加上附近黄山头的开发,“一山一水”,一个亲水旅游基地的雏形即将形成。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0年4月25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