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曾晓芃:与蟑螂做斗争的“公众健康瞭望者”
发布时间:2013-12-05   来源:人民网  作者:赵敬菡

 编者按:

人民网讯 (记者  赵敬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广泛宣传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治病救人、救死扶务的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展示精益求精、奋发进取的职业风貌,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积极服务社会,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决定,授予谢爱娥等10名同志“全国医德橼模”光荣称号,授予姜玉新等95名同志“全国医德标兵”光荣称号。

为充分展示获奖者的风采,传播医疗卫生界“正能量”,扩大评选活动的积极影响,引导社会健康舆论,人民网开展全国医德楷模、全国医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系列报道——

谈到蟑螂“小强”,很多人会皱起眉头。这种有害的生物隐藏在家中潮湿、肮脏、阴暗的地方,并且喜好群居,深夜出没,常常会爬过厨房、洗手池等位置,让人头疼不已。偶尔见到蟑螂就够烦心的了,有一群人却要与蟑螂为伴,甚至朝夕相对。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曾晓芃就是其中一员。这位以病霉生物为专业的博士,由于常年和蟑螂打交道,帮助居民灭蟑,又被人称为“蟑螂博士”。

图为全国医德标兵、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曾晓芃

“蟑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富贵虫,生命力非常强,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蟑螂危害也越来越严重。2007、2008年前后,我们监测的数据显示,北京蟑螂侵害率接近40%,相当惊人。我那时候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处指导灭蟑,北京大部分街道我都去过,给他们培训,给市民讲解蟑螂怎么防治怎么做。”也正因此,很多街道的大爷大妈就认识了这位专业人士,同时也很奇怪怎么会有博士专门研究灭蟑,传来传去,曾晓芃就得了个“蟑螂博士”的称呼。

对此,曾晓芃也欣然接受:“我觉得这个称呼反映了我的职业,因为我的专业生涯中有很多工作都是跟蟑螂密不可分的。”

在灭蟑的工作中,曾晓芃也遇到过一些难忘的经历。“曾经有一次,北京蟑螂泛滥得非常严重,我见过一处满天花板全是密密麻麻的蟑螂,黑压压一片,清理时那些蟑螂往下掉,跟下雨似的。还有一次经历,让我三年没敢吃花生米。那是九十年代,在一个餐饮的小作坊里,他们制作炸花生米,盆里一半花生米一半蟑螂,那个画面永久固化在我脑海里,非常难忘。”

蟑螂的生活习性是昼伏夜出,按曾晓芃的说法是“晚上10点准备上班,12点到凌晨2点是活动高峰,凌晨4、5点又回去休息了”。如果白天能够见到蟑螂,说明家里的蟑螂比例是比较高了。而且蟑螂繁殖比较特别,一个卵夹内有40-50只小蟑螂。此外,蟑螂的抗药性增长的非常快,一种新药刚出现时,喷上去之后半米内的蟑螂全部倒下。可两三年之后,同样的药喷完,蟑螂一下子全跑没了。

对于很多人而言,蟑螂的这种强大生命力让人厌烦和头疼,而曾晓芃长年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与蟑螂、老鼠、苍蝇打交道。工作20年以来,这种坚持令人钦佩。他说:“要说坚持,大家觉得是个被动的词,被人摁在那里。其实我更愿意讲我是自愿的,愿意的,而不是坚持、坚守。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我有很多兴趣点在里面,我要探究一下,蟑螂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存能力和耐药性;另一方面,蟑螂的问题在全国越来越严重,老百姓很需要有人去研究去解决,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和成就感让人获得很大满足。不管你的工作是大还是小,你做的工作被大家认可了,被大家接受了,所以我就有很大的满足感。”

今年9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曾晓芃“全国医德标兵”光荣称号。同时获此殊荣的医疗卫生战线的获奖者共95人,其中3人来自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曾晓芃说:“非常感谢评审单位和社会对我个人工作的认可,我更想说的是,这份荣誉不仅仅是给我个人的,因为公共卫生最大的特点是集体的力量、团队的作用,所以我更想把这份荣誉看成是对我们公共卫生工作者,或者对我们疾控工作者的肯定和认可。”

在曾晓芃看来,疾控工作者更像是“公众健康的瞭望者”。他说:“临床医生是一对一,公众医学面对的是群体。我们疾控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现在公众对于健康的需求非常大,我们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等问题,怎么把预防为主的措施落到实处,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