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时代的强音
——读戴希小小说集《面具》
《湖南工人报》(2012年11月02日 07版)汪苏
我不止一次向读者推荐湖南作家戴希的小小说,这一来是源于我一直以来对小小说作家的关注,二来更是源于戴希小小说作品的可读性。戴希是位高产的作家,长期以来专注于小小说写作和研究,目前已经出版《玫瑰与仙人掌》、《爱的谎言》、《秘密约定》、《想听听你的声音》、《每个人都幸福》、《谁最珍贵》、《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依旧是太阳》、《恨铁不成钢》9本作品集,而新作《面具》也已于近日面世,成为笔者力荐的作品集之一。
戴希的小小说,选材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聚焦当前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截取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揭露各种暗藏的思想矛盾,以其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手法,发出了时代的强音,成为小小说这个新兴文学体裁在探索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追溯批判现实主义在文学文本中的使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一方面,批判现实主义立足于现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显示出鲜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批判现实主义勇敢面对现实,以前瞻性的思想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和超越,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
戴希的小小说正是恰如其分地借用批判现实主义力量,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整体来讲,批判现实主义在戴希小小说中的应用,使其作品出现了三种鲜明的特性。首先,是戴希在视角上具备极强的思想倾向性,以一种先入为主的眼光来捕捉和过滤客观现实生活,使惯常事件通过重组展现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潜台词。其次,是在语言特点上更加的“入戏”,使用文学消费对象——读者所需要的话语来组织语言表达。出神入化地反映了读者的心声,达到了作家向读者顺畅传递思想的目的。再次,戴希使用批判现实主义来武装小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作家进行现实批判过程中的各种内心征战,从而在作品思想性突出的基础上实现了艺术性的扩张。
戴希小小说在主题和选材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这种鲜明的特点可以简练地总结为“有视角的白描”。谓之白描,是因为戴希的小小说大多从生活出发来生产“思想”,客观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出发点,但绝对不是写作的最终归宿。立足于现实,因此,作品是现实的作品,事件是真实的感人至深的事实,这也是很多读者读完戴希小小说后强烈感受到绝非虚构的感觉,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
戴希的小小说作品,遣词造句十分“入戏”,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最简练朴素的语言进行有视角的白描。 这使得作品在叙事风格上融入了文学接受主体,用读者最想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写作,用读者最惯常的思维和语言来引导读者进行最直接的思考,最大化地降低作品接受门槛以提高作品影响力,借读者的眼睛进行观察,借读者之口进行对现实的批判,最终回味无穷。戴希所有的小小说读来轻松舒畅,毫无赘余之感。在阅读戴希小小说的过程中,阅读的目的就是阅读,阅读的意义就是阅读本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原有价值和道德判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信息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造成了过多的人性污点。戴希小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正是在这种社会基础上滋生并发展起来的。作家立足社会现实,在各种啼笑皆非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对现实的批判和控诉。然而,随着批判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发现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绝非只在于对现实的批判。作家陷入了思考之中,并试图从各个方面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警车开道》、《中国人、德国人》、《请进包房》、《轻轻地推开窗户》等作品以横向对比法从文化的角度探索劣根文化对人性本真的侵蚀。《领导上镜问题》、《扶贫》、《没有儿科》等作品则从纵向出发,从体制建设的角度寻找不合理的制度对人的道德产生的异化。然而,揭露、思考只能作为作家的主观世界,而绝非世界观的层面。简单地说,对现实生活的揭露和批判并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终极目标。作家试图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道德信仰,来疗救读者在文本故事的批判中受伤的心灵。于是,《每个人都幸福》、《老子是劳改犯》、《皮带传奇》等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理动机下写成的。令人欣喜的是, 作家在对现实的捕捉——描摹——批判——试图重塑的过程中,其复杂的内心征战,逐渐反映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特色,那就是前文所说的有视角的白描,这种白描日久娴熟,类似一种冷眼旁观,又好像饱含千言万语,而在读者方面则感觉到作品的日益含蓄和丰腴,让人读来五味杂陈,衍化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
简短的文体,朴素的语言,深邃的思想,跌宕的情感,以及写作理念上的“春秋笔法”。这一切,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当前小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我相信,戴希的小小说将会在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