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和“中国·武陵微型小说(小小说)现象高端论坛”同时举行,这既是武陵小小说作家评论家的一件幸事、也是全国小小说作家和评论家的一件大事。促成这件大事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就文化生态环境来看,首先,在大的方面,进入新世纪,小小说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没有大块的时间也沉不下心来阅读长篇巨制。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业余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于是,篇幅短小而又或有趣、或蕴含哲理、或暗讽现实、贴近生活的小小说拥有了读者群,因此,小小说的勃然兴起就是自然的了。
其次,武陵小小说崛起的时代,尤其近几年,正是常德市着力打造文化名城的大好时机。同时武陵区委、区政府深谙现阶段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把武陵小小说当做武陵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做武陵人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当做世界认识武陵的一个窗口来打造,武陵区委书记、宣传部长不仅亲自设计、规划武陵小小说发展的未来,最重要的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支持。
第三、武陵小小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全国小小说领军人物的培养和扶持,像杨晓敏、郏宗培、刘海涛、顾建新、凌鼎年、陈永林等,是他们经常邀约武陵小小说作家出席研讨会,交流创作经验,举办小小说大赛,我们的作家才会走出武陵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界。这次他们又独具慧眼,将“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基地”选址常德,这对我们来讲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第四、武陵小小说的发展,得力于新闻媒体、杂志刊物和评论家的宣传、推介,媒体的造势,把武陵小小说推介给全国的读者;评论家的批评,一方面引导读者进入小小说的世界,领略这种小制作中的大风景,另一方面,他们的批评又引导作家不断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尤其著名评论家杨晓敏、刘海涛等先后在全国重要刊物推介,给予武陵小小说作家极大的鼓励。
从主观上讲,武陵小小说有一支默默坚守、默默耕耘、执着追求的作家队伍。
1982年白旭初和欧湘林在《桃花源》杂志发表了第一篇小小说,十年后的1992年,戴希在《青年文学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小说《罗素淡写》,1998年,伍中正开始由散文、诗歌创作转向小小说。之后,又有刘绍英、汤金泉、毛雅琴、唐静、唐益红、胡秋菊、钱晓洁、夏一刀等陆续加入到小小说创作队伍。至今,武陵小小说走过了30多年的漫长历程,而白旭初、戴希、伍中正也已成为武陵小小说的中坚力量。
武陵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植根于现实生活,武陵小小说作家具有敏感的心灵触须,因此,他们的作品既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又总能应和时代的节奏。从白旭初的《夫妻舞伴》、欧湘林的《红嘴儿》到戴希的《羊吃什么》、伍中正的《周小鱼的爱情》,从刘绍英的澧水系列到夏一刀的《敲门》,这一系列作品反映了时代巨变对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比如《周小鱼的爱情》,老板来农村投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都市文化的渗透,也打破了乡村田园牧歌式的诗意和的宁静,打乱了乡村的生活秩序,改变了农民传统观念,包括爱情。
有人认为刘绍英的小小说有散文化的倾向,其实,陈启佑的名作《永远的蝴蝶》也曾选入散文名篇,可见文体之间不必有那么多藩篱,只要用真善美打动了读者就是好作品。当然,刘绍英的小小说在具备真情、善意、美景的同时,还具有典型的细节和真实的人物。绍英最善于透过繁荣表象揭示人们内心的苍凉。因此,她获得“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优秀奖乃实至名归。而戴希则擅长于思考身边的人事,并从中捕捉灵感,演绎成全新的故事。他在佳作如林的“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取材于一位朋友的被劫,只是,那位朋友没有作品中的人物幸运。但是,戴希却从中提炼出更集中、更鲜明的主题,及时地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并以此呼唤正义的回归。
曾经有评论家为武陵小小说的后备力量而担忧,但是,2013年爆发创作激情的夏一刀却让我们眼前一亮,一年之内,夏一刀公开发表小小说30多篇,《敲门》和《野猪横行的日子》两篇始发于《百花园》,转载于《小小说选刊》,并入选《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为武陵小小说作家群注入了新鲜血液。
目前,武陵小小说作家正在探索新的发展空间,这次改编自戴希《每个人都幸福》的微电影,虽然还不完美,但对原作材料的取舍,画面的组接,主题的集中和人物真实性刻画都取得了突破,这是一次艺术形式转换的有益尝试。
“中国小小说基地”选址武陵,为武陵乃至全国甚至世界小小说作家、评论家搭建了一个平台。在此,欢迎各位常来武陵做客,让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交流经验,探索未来,扶持新人,不断推出佳作,促进武陵小小说进一步发展,使武陵尽快从“全国小小说的重镇”走向“全国小小说的名镇”
(口述:郭虹,文学评论家、湖南文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