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撑起就业伞 开启幸福门
发布时间:2018-09-11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

撑起就业伞 开启幸福门

—— 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就业工作走笔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姜美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劳动就业制度也逐步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单一的统包统配,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体制机制转变。城镇职工从“铁饭碗”到“合同工”,大中专学生从“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农村劳动力从“就业去远方”到“家门口就业”,就业服务从“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到“人力资源市场”,回眸40年常德就业工作,是社会民生发展的真切缩影,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以小见大,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在过去40年间,求职就业方式也经历了服从分配、走向市场、自主择业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时,常德就业工作在就业总量成倍增加、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制度根本变革的大背景下,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201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6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万人,新增创业主体2.99万户、带动城乡就业4.71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9亿元,直接扶持2235人自主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大幅低于控制目标。

大变革 形成就业新格局

第一波 上世纪八十年代,打破“铁饭碗”

“我是改革开放初期参加工作的,当时作为知青返城被招工,每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根本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每月能拿大几千元工资。”老谭是常德市某企业高级工程师,说起如今的生活,他连连感叹。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老谭这样幸运,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任何个体都有可能面临时代冲击。

改革开放之初,就业“统分统配”政策导致人岗不匹,造成极大人才资源浪费,以及包括知青在内的大量城市青年失业。同时,“铁饭碗”的固定用工政策造成企业劳动力低下,如何破解就业难题成为当时的重中之重。

1980年,中央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打开了就业的“三扇门”。

1985年8月,常德地区率先开始在武陵、临澧、石门等区县推行劳动合同制的试点,废除子女顶替和内招职工子女的办法。1986年7月,国务院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颁布施行,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1993年底,全市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6.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8%。1996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中的全民固定工和集体工全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企业用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至此,广大城镇职工全面告别“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计划分配模式。

伴随着这次变革,全市认真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就业方针,建立起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劳动力市场建立时机成熟。

1988年,市劳动服务公司(现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处)增设职业介绍所,作为对内搞活劳务交流,对外扩大劳务输出的调节器,形成了常德市劳动力市场的雏形。

1989年,市政府印发《常德市劳动力市场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对社会劳动力实行归口管理。

1990年,市职业介绍所组织1200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广东、福建、天津等沿海地区务工。

199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输出累计达到5万余人,创劳务收入1.23亿元。据统计,近些年来,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10万人。

随着社会劳动力流动加快,为组织好劳务输出,做好跟踪管理,1992年6月,成立市劳务市场管理处,与市职业介绍所合署办公。1996年,市劳动力市场服务大厅正式开业,对入市的供求职双方提供用工招聘、职业指导、社会保险、劳动合同鉴证等服务。1999年,常德市被列入全国100个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试点城市。至此,劳动力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1996年至2001年,常德市劳动力市场为9.85万名城乡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办理求职登记,提供就业岗位5.39万个,劳务成交2.34万人次,为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波 新千年,下岗再就业

2000年是穆忠继人生的一个坎,在市中心百货大楼工作了近20年的他和爱人双双下岗,作为“4050”人员再就业困难,生活一时陷入困顿。同一时期,在常德,像老穆这样遭遇下岗的职工有十几万人。

新千年,结构调整引起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

1997年9月,中央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并且明确“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2000年5月始,市政府印发《常德市转换市直工交企业国有产权及置换职工身份试行办法》,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两个置换”改革。

数据显示,到2004年底,全市有336家市属国有企业进入改革程序,有12.6万名职工置换身份,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范围内面临的又一次就业高峰。

就业关系着每一个社会人的生存,与每一个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如何通过制度保障普通人的生活,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

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市委、市政府投资修建了再就业广场,为特困对象开发了1100多个就业岗位。被全国推介的我市“两个置换”即企业置换产权、职工置换身份的做法,稳步推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为帮扶这些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全市还大力落实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主要为“七补两贷三扶持”,即通过发放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还通过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和扶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层能力建设来促进就业创业。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又增加了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一次性岗位补贴两项补贴,变为“九补两贷三扶持”。

面临广大职工下岗再就业的压力,市城区所有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实行机构、人员、编制、场地、经费、制度“六到位”,率先在全省建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促使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并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全市222个街道办事处和建制镇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229个社区建立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配备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787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离退休人员从企业分离出来纳入社区管理。同年,这些做法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称为“常德社区就业服务模式”在全国推介。

2002年5月,新建成的劳动力市场大楼投入运行,各项业务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所有供求职对象提供全程免费服务,每年经市劳动力市场介绍就业达1万人次。

2004年,全市开通市、县、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了前台服务微机化、市场信息网络化、就业服务便捷化、城乡就业一体化。

2007年,常德市以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为契机,先后出台17个配套文件,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建成了市——县(区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城区11个街道办事处、全市28个街道、199个乡镇、29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3527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劳动保障联络员,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较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2014年,实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整合,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划入市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中心。

第三波 新世纪,从量到质的演变

从“统包统配”到自主就业,再到创业带动就业,短短几十年,我国的就业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全社会深刻把握就业工作规律,认识到就业好,光数量增加还不够,质量也得提升。于是,将重点放在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上,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日益丰富。

首先,从2002年开始确立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延续扩展,再到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演进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创业和就业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积极就业政策迭代升级。

其次,从早期开办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到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发展,全市逐步建立起覆盖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确立了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随后,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发展,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能力普遍提高。2007年,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劳动部门为主,本地大中专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2008年,培训与就业相结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网络基本形成。2009年制定的技能培训就业援助项目“万人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重点加强了对困难企业、承接产业转移企业、重点工程企业以及返乡农民工、城乡劳动者的技能培训。2017年,全市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1208人,培训就业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目前,全市每年开展各类培训5.5万人次以上。

为帮助转型升级及困难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渡过难关,2015年出台了《常德市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实施方案》,对实施兼并重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三类企业,按照不超过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补贴;对其他参保单位,按照不超过该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40%给予补贴。2017年,全市发放稳岗补贴资金1079万元,补贴企业数270家,稳岗人数近2万人。

2018年,我市完善了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岗位开发和管理规定,不仅对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岗位进行界定,还规范了岗位安置对象、补贴标准、申请程序等事项。对“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残疾人员、失地农民、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其他登记失业人员、纯农户高校毕业生等11类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兜底式就业。2012年至2018年6月,全市累计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5.77万人,2016年至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开发补贴在岗人数4228人。

目前,全市人社部门每年举办各类招聘会200场次以上,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以上,进场求职15万人次以上,达成就业意向6万人次。

新气象 全民创业结硕果

1997年,21岁的桃源农村小伙刘海雄随老乡去福建泉州打工,10年手,不甘平庸的他开始自己创业, 2012年,他携资回到家乡,创办湖南三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目前总投资已达2.8亿元,占地138亩,拥有职工150人,年实现销售收入达数亿元。

2007年,在亲友的支持下,鼎城区30岁的下岗女工唐英筹借资金,在金钻广场创办了第一家“闻湘月”特色小吃店。至今10多年过去,她已拥有41家直营店,解决了1200多名员工的就业。

2014年,90后的常德小伙张天一即将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当身边的同学们纷纷奔赴工作岗位时,他选择了回到家乡埋头研究“常德米粉”,很快,一家名为伏牛堂的米粉店在北京白领云集的SOHO区声名鹊起。

从曾经的打工仔、下岗女工,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创业,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也形成了就业市场的新气象。

全民创业,万众创新,这是政策层面多年潜移默化引导催生的硕果。

首先是创业培训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从2003年开始,国家劳动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开发的“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确定常德市为全国百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试点城市之一。2005年全市正式启动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当年127人实现创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80余人,带动684人就业。2010年,狠抓创业项目开发,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项目前景,向培训者推介易于创业的美容、美发、洗车美容、家电维修、小饭馆、干洗店等38个创业前景较好的项目,并建立项目库。市县两级组建专家咨询团,设立诊断室,全年为创业者提供咨询。

其次,创业担保贷款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2009年,通过建立协调机制、简化贷款程序、扩大贷款规模、限时办理办结、工作责任追究等措施,全市创业担保贷款呈现社会创业积极性高、申请贷款需求高、扶持创业效果明显、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的特点。在贷款规模上,贷款基金由1200万元提高为3000万元。在放贷对象上,扩大到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在贷款额度上,个人贷款额度由最高不超过4万元调整为最高不超过5万元。针对贷款审批时间长的问题,实行“三堂会审”预约制,采取了限时办理制度,大大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间。从2015年起,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提高为不超过10万元。

进入21世纪,全社会支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供求双向选择、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新格局。

对于初创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

2012年,常德市创业孵化基地成功通过省级验收,正式挂牌,对入驻孵化基地的创业企业实行“零门槛入驻、一站式证照办理、两年免费场地提供、三步孵化运行模式、四大创业跟踪服务、五项优惠政策支持”的创业帮扶模式,增强了孵化基地对创业的吸纳能力。2015年以后逐步形成以“一市场四基地”(常德市人力资源市场、常德市创业孵化基地、常德市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常德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常德市人事考试基地)的孵化模式,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每年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4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考试基地每年承办各类人事考试30场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每年开展各类培训、鉴定2万人次以上;市创业孵化基地占地10000平方米,分为综合孵化区和电商孵化园,是市级众创空间、省级孵化基地和省级示范基地,累计入驻企业788家,带动就业6200余人,每年可滚动孵化企业150多家。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已完成企业入驻超过511家。

近年来,全市人社部门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首位工作。持续实施的“八大行动”中,创业扶持行动、技能脱贫行动、援企稳岗行动皆与创业就业有关,与此同时,每年举办2次以上有影响力的全市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2018年,全市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了全市600多名创客积极报名,项目涉及机械制造、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多个行业。

2017年,出台了《常德市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市本级每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预算安排2000万元,专门用于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达到整合政策、扩大效应的目的。从2017年起,通过实施创业引领行动、创业贷款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力争3年时间创业担保贷款新增发放8亿元,直接扶持5000人自主创业,带动吸纳就业人数5万人。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出台了《常德市“常德工匠”实施意见(2017—2020年)》,明确了全市今后几年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操作措施。2017年评选了30名“常德工匠”,其中“常德杰出工匠”10名,分别给予1—2万元的奖励,营造出“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

2018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2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7万人,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推进有力,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新时代,全市就业工作站在了新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业文说:“全市就业工作将着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着力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推动职业培训转型、着力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等重点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站位,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新时代就业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