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空中的精神坐标
——写在常德市第三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颁奖之际
李寒露 李健均 唐 义 高世佳 童紫荆
一墙诗书画,镌刻常德的嬗变与文明;一湾沅江水,见证常德的历史和底蕴。
纵观常德教育近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欣然看到,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全力以赴优化资源配置,持之以恒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教育事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和“快车道”。
春晖无私,草木承泽。孩子们如同一棵棵生机勃勃的树苗,沐浴在阳光普照之下、春风甘霖之中。这种关爱是博大的、深厚的,又是细腻的、体贴的。
10年,从无到有,建成一所高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将27名聋儿输送到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5名听障学生考入一本院校,5名职教毕业生成功就业,校长龙明忠笑得很灿烂;
14年,高考成绩从全省“居中”到持续多年“固顶”,大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质学校群体涌现,潜心研究教育、善于抓细节的庹朝君,用专业与专注,诠释了一名公务员的担当精神;
20年,默默坚守偏远农村中学,身为学校唯一的化学老师,彭向除了担负沉重的教学任务,还经受了夫妻两地分居、独自带大女儿及生活环境恶劣的考验,“善德公民”实至名归;
32年,一直担任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蔡立枝用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坚持起在学生之前,睡在学生之后,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而经她手把手带出的优秀青年教师也有20多名;
38年,朱明瑶坚守护理临床和护理一线的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指导,拥有双正高职称的她,带领护理系立项7个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重点项目,连续16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20多公里,“教室”沿着弯弯山路延伸到简陋的堂屋,学生仅一人,校长负责组织保障,教师连茶水都自备。10名教职工组成的“义务送教小分队”让花季少女的生命之光重新点亮……
从时间到空间,一座城市何以为傲?这是一直萦绕在城市决策者和市民心头的话题。
“要修德,以高尚的品格令人信服;要树人,以坚定的信念令人尊崇;要精业,以过硬的本领令人钦佩;要奉献,以无私的情怀令人敬重。”去年此刻,常德隆重召开庆祝教师节暨“9·8”助教大会,市委书记周德睿在会上指出,重发展必先重教育,兴教育必先兴质量,强教育必先强教师。推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重大战略,要充分发挥教育启智、育才、聚力的重要作用,助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落细落小落实。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光荣使命。
今年9月7日上午,常德举行庆祝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暨第三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表彰会。
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曹立军向全市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表达祝贺和感谢,他提出:要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好教育,更加重视立德树人,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扩充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好氛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坚持社会共同参与,坚持关心关爱教师。他寄语广大教师,要秉承师道、做表率之师,勤勉笃学、做博学之师,真情奉献、做仁爱之师。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从常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话语中,从常德教育这些年取得的丰硕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常德对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视,既重硬件又重软件,即重外延也重内涵,特别是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这些,均通过“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乡村红烛奖”评选的综合效应,以及全市规范教辅材料、规范补课、规范食堂、消除大班额等系列措施,让全市教师的师德师风面貌焕然一新。广大教师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手握戒尺、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无论远古圣贤善卷“帝者师”,还是被称为史学界“马列五老”之一的翦伯赞,都因为尊师重教的礼训,在斗转星移间交相辉映、齐声共振——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从2014年起设立的“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至今,已累计评出40名教育功臣和8个优秀教育团队,他们似一颗颗闪耀的明星,在广袤的时空中标注出精神的“坐标”,他们的感人事迹便是“何以为傲”的答案——以德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