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出口成"脏"成城市另类标签发展亟待减少"文化赤字"
发布时间:2013-09-1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林培

原标题:“市骂”,不该成为城市粗鄙标签

中国江苏网9月10日讯 苏州退体工程师、71岁黄祖耀没想到,他一周前的帖子——《文明苏州,应杜绝苏式“国骂”》,在全国多家网络论坛引起共鸣,网民纷纷晒“市骂”,列出“骂人影响力排行榜”,将出口成“脏”这个老话题重又炒热。

骂人、侮辱人的话统称“詈语”。我省詈语分布情况如何?为什么有些人以“骂”为常,甚至有城市因“骂”而成名?在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升的今天,詈语泛滥又意味什么?

除腔调不同,骂语地不分南北

“两位苏州青年在公交上聊天,软糯的苏州话煞是动听。然而,他们两三句中必捅进一句苏式‘国骂’,作为连接词或者感慨词,极为刺耳。终于,一位老太忍不住站出来申斥:你们娘得罪谁了,要如此作践她们?……文明苏州,必须杜绝这种恶习。”同车的黄祖耀后来有感而发帖。

正撰写《徐州骂语》一书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申教授告诉记者,不论苏州徐州、苏南苏北,每个城市都有相对固定的方言骂语,除了语音腔调不同,骂语、骂意基本相同,最流行也最恶毒的指向便是“娘”和“生殖器”。

“要论‘市骂’知名度,非‘宁骂’莫属!”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韩星臣痛心地告诉记者:各地新生来校一两学期,有的“入乡随俗”学会“宁骂”,甚至个别女大学生把脏话挂在嘴上,“大学校园尚且如此,遑论公共场所了。年初我就向省文明办建议,倡导全省青少年抵制‘国骂’‘宁骂’。”

“我要去南京出差,听说南京人开口就骂人?”上周天涯论坛上广西网友“12289”这则留言引来众多跟帖,其中北京一位网友调侃:“最经典的要到五台山球场去听,几千人高呼‘呆逼’,确实让人震撼!”可见南京“骂名”远播。

骂意变淡,但表达素养走低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新仁教授,对中外詈语颇有研究。他说,很多国家都有詈语,但通常没有我国詈语如此“直接、多样、频率高和污辱程度重”。我国詈语总体在减少,但近年在网络和青少年中有增多趋势。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接触越频繁密切,越易产生冲突和詈骂,而集聚青少年的互联网恰恰助推了詈骂;二是青少年崇尚个性表达,詈骂常被赋予“时尚”和炫耀色彩。

“最近10年,‘国骂’‘市骂’的表达功能发生转变,恶意减少,更多成为口头禅。”陈新仁说,詈骂除了诅咒、禁忌、侮辱、贬损、攻击等发泄功能,还有无实际意义的感叹、惊奇等插入功能,甚至成为表示亲昵和友好的一种语言习惯。而“京骂”和“宁骂”,已变成城市特殊语境和集体无意识。

“20年前,街上听不到这么多‘宁骂’。”南京风土作家薛冰说,詈骂泛滥,是社会浮躁和粗鄙化的表现。一旦时代的精神背景被金钱填充,文化和文明不再成为社会偶像,民众就会呈现“暴发户”心态和“粗鄙化”言行,雅俗不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带来的乡村俚语,与南京本土语言结合和相互影响,扩大了“宁骂”的群体基础。薛冰说,负面表达、低俗从众是民间语言的特征,“‘宁骂’满耳,说明城市文雅、谦和的语言氛围不够强大,无法与糙话抗衡。”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顾骏教授看来,詈骂增多说明社会戾气排泄渠道不畅、一部分人表达素质下滑,而“后者主要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他向本报记者分析说,学校成天教人说套话、写官样文章、趋同表达,导致学生不会修辞、不会“信达雅”表达,无法构建个性话语系统,最终只能在粗俗化表达上形成共识——用辱骂代替敬语、代替“讲道理”、代替情感交流,“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国民素养走低的危险信号!”

净化语言,减少“文化赤字”

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成富教授说,詈骂在世界各国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的使用群体,“禁,一般禁不住,因为语言习惯很难彻底扭转。国外纯洁语言的方法通常是引导和语言替代。”

“公共场所、大众传媒是引导的重点。”陈新仁建议,首先要在公共交通、剧场影院、学校医院等公共空间,提倡文明用语、不说詈言詈语,而家庭语言规划、家长言语示范也至关重要,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更要提高文化品位,带头去脏字、去脏话。

教师、文化人尤其官员,是社会风尚教化者和公民道德引领者,语言要率先去粗俗化。培养公民真诚、谦雅的表达方式,要从孩子抓起,从摒弃假大空话语体系开始。顾骏说,“归根结底,是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养。”

对于“宁骂”,《南京人》作者、作家叶兆言认为,一要克制表达,注意场合;二要创新替代语,比如思考球场呼号如何既响亮又令人愉快?三要有包容泛文化的心态。“我1981年在五台山体育馆看球,全场都叫‘拖把’!过几年不知又叫什么了,老百姓应该有本能表达的权利。”

“让人担心的是,不少幼儿园孩子也学说脏话。”省文明办副主任韩松林对记者说,打算在全省开展倡导文明用语、杜绝“市骂”活动,提高江苏的文明形象。全省多个城市正在加快消除语言的“文化赤字”:从4月份起,南京市发起“不说脏话”网上文明传播行动,倡导“口下留德”;苏州也在开展“拒绝市骂”活动……“重视‘口头卫生’,江苏也应该率先!”韩星臣对此寄予热望。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