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不敢看病成常态新京籍”老人医保报销为何难?
发布时间:2013-09-10   来源:新京报  作者: 魏铭言 蒋彦鑫 李丹丹

 

不敢看病成常态 新京籍”老人医保报销为何难?

 

去年7月4日,北京友谊医院内,一老人在咨询医改问题。“新京籍”老人拥有北京户口,却不享受北京医保,存在就医报销难。图/CFP

 

不敢看病成常态 新京籍”老人医保报销为何难?

 

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大城市立业成家,他们的父母,也面临着如何“养老”的两难抉择。

留在家乡,是“空巢老人”;异地投靠子女,却面临就医报销难。

养老难,对于一部分老人来说,首先难在看病就医。

目前,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0多个医保统筹经办单位,2000多种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

一个人,可以流动迁徙,医保关系却难以转移接续。医保信息不联网、政策不统一、异地就医报销面临难题。

今年7月、8月,国务院两次发文,提出加快推进医保费用跨省即时结算。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国务院医改办已对“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拿出时间表,2015年前全面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重点针对退休职工等人群研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办法。

【困境】

不敢看病成“新京籍”老人常态

这是一个被惠民政策忽视的群体。

他们年过花甲,来京投靠唯一的子女,办证若干后,最终有了一个“北京户口”,却无法在京享受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待遇。

这个群体,被称为“新京籍老人”。由于没有北京医保,身为北京市民,他们只能自费看病。

2005年秋天,江西的老李随女儿入京落户。当上北京人,逛公园不花钱、坐公交也不花钱,出国玩一趟,办个护照都能就地解决。就是在基本医保问题上不能享受“市民待遇”。

因老李觉得自己在江西缴纳了医保,而且当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没有在意异地养老的看病就医费用报销问题。可近两年,老李出现了脑血栓等疾病,花费近万元,但因为李老先生的医保是在江西缴纳的,其医保无法在北京报销,只能自掏腰包。

更让“新京籍老人”为难的是,各地医保目录差异很大,但不少项目(尤其是门诊费用)是北京医保的报销范围,不符合老家医保报销条件,也得自费。

比如,2012年,北京市不少三甲医院的“挂号费”改称“医事服务费”,人次门诊收费按医生级别分别定为42元、60元和80元,较原挂号费翻了8至14倍,北京医保给予定额40元的报销,但“新京籍老人”只能连同药费全部自付。

如今,老李说起看病这点事,就直摇头。不敢看病,成了很多异地安置老人的常态。

■ 政策

按照北京市的现行规定(京劳社就复[2004]287号文件),入京老人退休前,在外埠享受医保待遇,医保关系无法转移,也不能享受北京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2010年,北京市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能够参加居民医保的退休后无医保老人,仅仅限定为知青或“老三线”回京人员。

这意味着,即使随子女落户北京的老人,退休前没有参加过医保,他们也无法参加北京的城镇居民医保。

“新京籍”老人就医困境全国存在

“新京籍老人”的就医困境,是很多异地安置老人医保转移难、就医难的缩影。

新京报记者查询了深圳、大连、广州、上海、杭州等多个大城市人社局的现行规定,随子女异地安置,或随子女入户的老人,原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均无法转移。

年近7旬的周伯和老伴,随大学毕业落户广州的独生女儿一起生活了六年。

他们也曾做过迁户入穗的努力,但中途发现拿到广州户口,退休前的养老、医保关系均无法转移。“人老了,最需要的看病报销政策无法享受,一纸户口,对我们有啥意义”。

几年前,周伯和老伴在家乡盐城办理了“异地就医”手续。然而,几年过去了,老两口几乎没有去那些医院看过病,有病都扛着。“一是定点医院离家较远,二是门诊费用不报销,即使是住院,回盐城报销,耽误的时间精力,来回的花费,可能更高。”

■ 政策

按照上述城市人社部门的答复,随子女入户老人,如果无医保,可以在户籍变更当年,在新户籍所在社区,参加当地的城镇居民医保。

参加当地居民医保,也有重重条件。比如在深圳,老人首次参加医保时,必须缴足一定费用。时任深圳社保基金管理局局长袁建勇曾公开解释称,以深圳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0元为例,老人需一次性缴纳7万元。

【求解】

1 异地报销缘何困难?

各地居民参保缴费水平不同

我国现有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医保制度并存,城乡居民总参合率已达到95%以上,接近“人人享有医保”的目标。为何参保者的医保关系异地报销结算如此难?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教授、所长李珍介绍,我国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层次偏低,统筹基金多以地市为单位,甚至是一县一统筹,每个县都设一个医保经办单位。在如此背景下,各地居民参保缴费水平不同,医保基金规模差异大,报销目录和报销比例也不一样,导致参保者的医保关系异地转移结算难。

医保跨区域转移结算难,与近年来人口流动迁徙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越来越多随子女异地安置养老的外省老人,因为医保关系无法异地转移接续,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负担,正在加剧。

不仅仅是老年人群体,我国近2亿农民工群体,到城市打工后,以前在家乡参保的新农合派不上用场,在城市工作不稳定,即使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也因难以按时缴费,造成医保“作废”。近年来,不少城市出现农民工参保意愿低、比率低,甚至“退保潮”。

2 跨省就医报销出路何在

试点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早在4年前,我国新医改大幕拉开之时,就正式提出“医保异地转移、结算”课题。由于没有明确时间表、服务路径,这项工作的进展,主要以省域内的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报销)为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代涛指出,目前,异地就医报销难,主要难在跨省就医无法即时结算。全国2000多个医保统筹单位,一个省有几十个医保经办机构。如果想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北京一家医院就需要和这个省的几十个医保经办机构分别签订协议、分别进行医疗费用信息对接,医院的压力会骤增。

今年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网站向社会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异地就医医保报销问题,获得专门阐述。国办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大力推进异地就医结算,逐步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选择在部分省份试点,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

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建设新农合国家级信息平台,目前已联通北京、内蒙古、吉林等9个省级平台和29所大型医疗机构,为跨省即时结算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