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导读]本学期开始,沪上小学全面启动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沪上部分小学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措施。闸北区一学校教导处就发布了一个新举措:老师在批改课堂作业时,用“O”替代“×”,批改作业的错误。
[新闻解读]
观点争锋
批改不能打叉 教育就会打折
文/李忠卿
学生作业发生错误,批改时不能打“×”,给学生留下的却是模糊的是非观,潜移默化的后果便是,孩子们辨别不清正确与错误的界限,甚至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丧失殆尽。改动一个批改符号,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学生而言,却是影响其一生的大事。老师果真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只要春风化雨、谆谆善诱,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所进步,从而学有所成,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老师的培养与教育,如果从小就对认知尤其是是非观产生谬误,会贻误孩子一辈子。可见,学生作业发生错误,用温和的打“O”方式替代打“×”,属于典型的矫枉过正,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初衷,只能让孩子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跑偏“的教育改革,不引发众多教师质疑才怪呢。如此说来,这样的教学改革有随便拍脑袋之嫌,最终陷入”批改不能打叉,教育就会打折“境地。我看还是沿用老办法为好。
教育要敢于突破打“×”的惯性思维
文/肖纲领
教育要敢于突破打“×”的惯性思维,如果教师们都没有这种思想觉悟和行动的坚定性,我们的教育就难以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钱学森之问”也就是无解难题。
批改课堂作业用“O”替代“×”,正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改革。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呢科学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当年的“地心说”被“日心说”替代,社会领域的各家之言,均呈现出发展和无限的可能。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用已知探索未知的兴趣、思维和方法,告知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是唯一性及对错之间的巨大分野。批改课堂作业用“O”替代“×”,正是教育非唯一性思想的体现。
作为教师,理应多思考如何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连他们都因早已适应固有的打“×”的错误思维,而不愿意做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改革,那我们的教育只能固步自封,让一代代的学生成为惯性思维的牺牲品,而钱学森之问将长期成为我国教育的“魔咒”。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