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他(她)怎样的开朗、豁达,怎样的超然、超脱,总是免不了有“忧”有“愁”的。孔子被誉为“圣人”,不也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示训吗?
忧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在太多了。“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忧愁的是离别;“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忧愁的是不能长寿;“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这忧愁的是光阴易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忧愁的是权势失去……此外,还有家境贫寒的忧愁,“其貌不扬”的忧愁,脑子不好使的忧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忧愁,作为一种心绪或心境,其原因有很多,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又与其名誉、地位、学识、追求以及机会、机遇等等,密切相关。一个出身低微的人,当不会有失去权势的忧愁,同样,一个身居高位的,绝不会为一日三餐而操心;一名学者,当不会有为一封家信去求人的难过;一个文盲,不会产生著书立说出版难的困惑。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因人而异的愁情愁感,更是随处可见:步行者不会有乘车人车抛锚时的心情;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定然不会有炒股者看到股票下跌的恐惧;住高楼大厦者不会有住低洼地的人雨后水浸的烦恼;同样,住平房的人也不会有住高楼大厦者乘电梯突然遭遇停电的担忧……当然,也还会有另外的一种忧愁,即所谓“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一类,当属别论。
由此可说,忧愁,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的诗可谓道出了忧愁的真谛。忧愁同欢喜,同快乐,同苦难是相伴而生的,组成了人生的真情实感,人生中缺少了它,或许算不得是完整的人生。不信,一个人光是快乐,也有“乐死人”的时候;光是忧愁,也会有“忧死人”“愁死人”的时候。这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情感也有“五味”:悲欢愁怒怨。自然界有了“生态平衡”,地球才不致于荒老,人也应该讲究一点“情感平衡”,生命才会显得多姿多彩。
平时,人们看见某个人整天乐呵呵的,就会这样评价他:这个人真是无忧无虑啊。我觉得,他并不是无忧无虑,而是他遇到了忧虑的事情时,善于巧妙处理,以致不影响自己的情绪罢了。一个人遇到了忧愁,怎么去对待,是让它长期折磨自己,还是设法尽快从愁思中解脱出来,全在于“自觉”:自己的意志与对人生的态度和信念,倘若陷入了情感的死胡同,整天闷在窄小的天地里,被个人设置的精神囚笼给死死罩住了,心灰意冷,那真会“忧死了”“愁死人”的。有权威资料表明,65%的疾病是与不良心理因素有关的,其中有30%的疾病纯系心理因素所引起。这心理因素就是“忧愁”。
人生苦短而多舛,谁不爱惜生命,谁不追求成功和幸福?那么何必一味沉浸在忧愁的烦恼之中呢,“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就让忧愁伴随着和点缀着我们人生的愉悦吧。如此,你就会在忧愁中不丧志,永远拥抱自己的理想,执着而不懈怠地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迈进;你就会在忧愁中奋起,在忧愁中精神不倒,在忧愁中豁达乐观,最终奔向理想的彼岸。
责任编辑:张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