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立校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为学校德育工作开创了新的途径,有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一、教育必须重视活动
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活动的倾向,即使有活动,也只是一种形式。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担心学生课业负担重,开展活动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二是开展活动势必增加管理的难度。活动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突出弊端。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从早到晚没有任何活动,或者说是没有学生喜爱的、最愿意参加的活动,每天就是上课、做作业、考试,这样的学校怎么能吸引学生?怎么影响学生?
德育是为人的,更是人为的。德育表象是一项工作,本质上是德育目标。它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它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与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紧密相连的。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外在的灌输,有人将其比喻为把好的道德品质制成香肠喂给学生。这样的方式,除了食多了无味,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只有让学生走进社会,接触了社会存在的问题,有了亲身体验以后,才会引发心灵的震撼。没有体会,则无法形成态度和信念。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体验的环境,就是要将学生带入生活世界。只有站在教育的大局来审视德育,才能真正把握住这个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链条,才能将德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生活中去。
二、德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体验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前提是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德育的过程是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施加影响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学校的德育环境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只有不断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在不自觉中慢慢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要从一点一滴入手,浸润学生心灵,开展学生最喜爱、最渴望、最愿意参与的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一些学校以活动为载体,拓宽德育渠道,为学生创造体验环境,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有的学校从推进素质教育入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寻求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开展以校园“三大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科技节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与科学亲密接触,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体育节让学生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也是体力与意志力的考验。艺术节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体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校园三大节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创造了平台,也熏陶着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有的学校挖掘校外德育资源,积极拓宽德育途径,创造条件倡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校外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活动基地涉及敬老院、幼儿园、公园、社区居委会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体验到服务他人后得到的赞誉的快乐,使学生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交往之间,人与人服务之间的各个细节,这种体会本身其实就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体会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这种心理体验将会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这些活动,打造充满生机的德育环境,走出了活动育人的新路子。
三、课程化确保活动育人价值的实现
德育活动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环境。为了让德育活动育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有必要对德育活动进行“课程化”的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离不开活动,但也不是学校所有活动都能成为课程。它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要素。比如:师资、课时、内容、目标、实施环节、学习方式以及评价等。所谓课程化,就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要体现和落实课程要素,只有课程化,才能避免德育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能确保常态化实施。
德育活动课程化是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亮点也是难点。说是亮点,是因为德育活动课程在育人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说是难点,是因为作为课程的实施,要遇到诸如活动的时间空间、课程资源、指导教师、活动方式、课程评价等许多难题,尤其是要突破学校教育以高考为导向的观念。我们只有克服难点,坚定不移地完善德育活动课程化,就能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张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