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往往决定一座城市的畅通工程建设水平高低。而增加交通理的科学性,不仅是实施交通管理科技战略的基础目标,更是检验常德市作为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的硬指标。是实行“安全交通、绿色交通、文明交通、智能交通、精细交通”的基础。同时也是为城市的交通管理插上了翅膀,为呵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设置了守护神。
历年来,常德交警支队一直重视交通管理工作的科技投入,在增加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安全性,实效性上做出了斐然的成绩。为2005年、2008年、2010年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一等管理水平的交通模范城市,为2009年度获得全市人民满意机关,为2009年度获得全市机关效能建设第一名,为获得2009年、2010年全省流动红旗驾考场等诸多殊荣增添了竞争力。
投资红外线 打破潜规则
2010年7月15日,总投资1200余万元的新建红外线路考仪设备,在常德车驾管所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驾考的智能化,科技化。打破了长期以来用人监考而滋生的“潜规则”。为获得全省人民满意考场流动红旗单位增添了竞争力;
首增语音提示器 打通城市障碍
2010年4—8月期间,为争创2010年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更好地推进常德市交通公平发展,凸显交通安全设施的人性化水准,保障弱势群体的交通权益,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 常德交警支队遵照常德市委市政府要求,根据《常德市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实施方案》,总投资12万多元在市城区的江北城区各个灯控路口安装148个“盲人过街语音提示器”,以方便盲人走斑马线过马路时的交通安全。为2010年再获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增加硬指标;
新增信号灯 提高遵章率。
2010年6—8月期间,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投入200万元在市城区新装了高科技的双向交通信号灯200个,有效保证了道路的畅通,提高了行人和驾驶人的遵章率。为全国城市文明指数测评增加了高分; 2010年5月,支队为全体民警购置了200多台电脑,做到了人首一台,实现了办公全部自动化,警务信息化,工作效率化,办事精确化。
首设交通护栏 降低事故率
2010年6月—9月,为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让市民养成文明交通行为习惯。在市城区主干道安装了12公里长的交通护栏,有效遏制了人行乱窜马路、闯红灯,机动车乱调头、抢车道行为,使城区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明显下降……
交通智通化 信息网络化
从2005年开始,常德支队在市政府的财力支持下,投资5100万元,在市城区建成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2007年,又启动县级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成功与市城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联网,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市县两级智能交通管理一体化的城市。覆盖市城区各角落的测速卡口、电子警察系统和流动电子警察构成了一张严密的监控网络, 测速卡口24小时全天候监控测速,34个路口电子警察24小时抓拍闯红灯、违反禁令标线等违法行为,4台流动电子警察巡逻车在市城区进行高密度巡逻,随时抓拍违法停车、随意掉头等违法行为,实现了全城监控、全路段监控,驾驶人守法大大提高。全市8条主干道路的24个卡口,对进出城区、城镇的机动车辆实行全天候实时拍录并存储全部数据,可供随时调阅,利用卡口拍录的信息成功侦破多起交通肇事逃逸案。充分利用交通诱导系统,合理组织城区交通流,交通诱导屏8块,发布路况、天气、事故等信息8万多条,提醒驾驶人绕开交通堵点,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
同时,为机动车、驾驶证管理系统,交通违法处理系统、交警队信息平台、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管理等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平台,为基层民警执勤执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信息支持。让常德市的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性提高了一个新水平。
在2010年9月,公安部、城乡和住房建设部对常德市实施畅通工程建设再一次进行了复评,常德市的主干道机动车遵章率提高到98.09%,主干道非机动车遵章率提高到92.28%,主干道行人遵章率提高到90.75%,万车事故率下降到26.062次万辆,万车死亡率下降到2.8人万辆。第三次获得了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