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境由静生
发布时间:2013-04-24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作者:山人

 境由静生

记水墨画家周双保先生

 

 

周双保其人,在艺术界虽名不见经传,他曾从政四十载,退休后,一跃蜕变为水墨画家,他虽出身贫寒,但从小就擅长画画。文革时期就常素描英雄,领袖人物等画像,打下了牢靠的基础,练就了惊人的童子功,退出领导岗位之后,他为人低调,从容谦卑的求学态度得到了众多大师的好评。在水墨画艺术领域中,也得到大家认可。他画的鲢鱼,恰似活鱼在水中游动,活灵活现,形态各一,深受大家喜爱。为此,他不仅拓开了艺术市场,而且获得了花鸟大师霍春阳老师高度的评价,并有幸与他合作了一幅双保画鱼,春阳补草的鱼乐图作品,是双保先生的一种荣誉而弥足珍贵。所以,业内都戏称周双保为周鲢鱼也即来源如此。

他不仅画花鸟虫鱼,他画的牡丹,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娇艳欲滴;他画的修竹,更显功底。他所画山水画为一奇,山水是永恒的题材,使得他在千百年山水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诗词之吟咏、歌律之歌颂、典故之传说无不围绕“山水”而展开,在这片山山水水中能得到什么?深谙的人自不必说,粗通的人也亦能会意,在此,我们随时能和历史上最悠远的文化相通,最杰出的前贤相遇,最纯粹的心灵对接,老庄、陶潜、竹林七贤、王维、李白、苏轼……这些文化信号,无不用自己的神来之笔,诠释着对山水的喜爱和理解,引导人们不出厅堂,便可神游于山水、园林与花鸟虫鱼之间……。

周双保先生的艺术形式中,直接表现了这一载体的便是山水画的艺术。明代大家何良俊在《四友斋画论》中做了直接的描述,“图之谦素、则其山水之幽深,烟云之吞吐,一举目皆在,而得以神游其间。顾不胜于文章万万耶?”为之,在中国画漫长的演进中,山水画家,灿若星河,山水画做难以数记,山水画长期占据中国画创作之主导题材,山水画家主导了每个时代的画风,因为寄情于山,放怀于林,每个人内心深处无法释怀的一种情结。正所谓“尘嚣僵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山水画便成为现实“所常愿”之途径。

前些时日,周双保先生沉潜于画鲢鱼,入神醉画,谁要索取,立即便画,既使数年画鱼,周双保先生仍感觉到形似而神不似,萌生了到北京清华大学进修画艺的念头,虽已年逾花甲,但艺术使其雄心不老,毅然放弃一切成行,历经霍春阳等当今画界大家的指教,使其视野开阔,思路更加宽广。无论从理念和技艺乃是一日千里,每当展纸披素时,自己很快就沉醉于“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去了,其间之美,其间之静,其间之纯,其间之境,每每使得他流连忘返,难以自拔。一张白纸,混纯末开,一支竹管,在勾、皴、点染间,渐渐的显现了一线垂瀑,两三高隐,几峰坚石;或钩、或弈、或读、或啸,寄情於丘壑,流衣于山林,非愤俗、非厌世、非逃遁,只因“性本爱上山”,参法於云林子,问道於渐江僧,德山之中见香光,乾明寺中会僧尼。便为他喜,周双保深知古法高妙,需精研细评品。新技固然难求,需知难而进,创新不能仅留于口,需要以大量的作品来践行之;技法不能局限于传统,要在广涉各种绘画元素之基础上探求之,传统需要传承,传统切忌抄袭,要醉心于传统,但又不能囿于传统;吾以为,不能将愤愤激越之气,郁郁寡欢之情导入画中,否则,“尘嚣僵锁”必然冲淡材泉之恬静,作画需待心泉潜于林壑之后,沉静、清远之意则自然益于毫端。

当今有画者,或泥古不化陈陈相因者,或互相抄袭谓创新者,所作之画,虽笔笔淋漓痛快。然技法相同,构图类似,意趣无别,寄于低端了无个性,更无清静之意,非我所爱。以恬淡、平和、宁静、闲逸之心,经营、意造自己心中之境,画中之静这才是水墨画家所追求的,我从周双保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周双保先生退休后,精神生活丰富,且立志高远,特别是进修之后,他的精神境界尤为年轻,心态因追求而永远不老。他说:“今生有幸与画结缘,务必坚持不懈。数十载来,兴致非减反增,自颇感欣慰。宋徽宗赵佶在(腊梅山禽图)中写到“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一个皇者,尚且将“丹青”视为千秋理想,何况我一介闲休老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