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房颤”患者更需防中风 封堵左心耳有助减少血栓
发布时间:2014-02-18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任珊珊 通讯员 王海芳

 原标题:“房颤”患者更需防中风 封堵左心耳有助减少血栓

  其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常人高5倍以上,35%的房颤患者一生至少发生一次血栓栓塞

  广州日报讯 (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 王海芳)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推高“房颤”发生率。统计发现,我国“房颤”的成人患病率接近1%,在75岁以上人群中已经接近10%。专家指出,房颤患者容易出现心源性血栓,由此导致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

  心源性血栓比脑源性血栓更危险

  据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景峰教授介绍,“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指心房组织内异位起搏点异常快速放电以及电信号各方向传导不均衡,造成心房350~600次/分的不协调、不规则颤动。房颤发作时既可以为阵发性,也可以为持续性,持续性患者持续时间从数日到数十年不等,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大多数房颤患者都会有心悸、气短、乏力、出汗等症状,特别是冠心病患者,房颤发作时心室率很快,可以引发心绞痛发作,有的则出现头昏、黑矇,甚至造成猝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谢双伦副教授表示,也有的房颤病人逐渐耐受,没有明显不适,更具有隐蔽性。

  然而,不论是否表现出症状,房颤患者出现心源性血栓的机会更高。谢双伦指出,正常心室率为60~100次,由心房传到心室,血液顺畅地由心房灌注到心室,但房颤时心房350~600次/分跳动,心室率为100~160次/分,且心跳十分不规律。由于心房和心室运动不协调,心房不能有效地将血液灌注到心室,血液淤积于心房,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沿着动脉进入大脑,将发生脑动脉栓塞,造成中风。

  由于心脏来源的血栓往往较大,所以由房颤引起的脑中风常常比原发于脑血管的中风更重,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谢双伦表示,据统计,20%的中风事件与房颤有关,35%的房颤患者一生会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血栓栓塞事故,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17倍,致残率达25%。同时由于血液灌注减少,心脏的输出量可降低30%以上,对心脏和全身脏器供血带来不利影响。

  封堵左心耳 有助减少血栓

  “房颤诊断并不困难,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诊断房颤。”王景峰表示,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是确诊的依据。如果发作持续时间短暂而心电图未能捕捉到者,可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

  在治疗方法上,则可有多种方法选择,王景峰说,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最主要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抗凝治疗。其中,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脑卒中发生,需要经常抽血化验以减少抗凝治疗过度导致的出血,或抗凝不足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治疗房颤转为正常心跳的药物有心律平、胺碘酮等药物,但长期服用均存在一些副作用。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在国内外开展已有10余年,是一种成熟的一线治疗技术。”王景峰称,首次消融后3个月约70%的阵发性房颤和60%的持续性房颤可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经第二次或第三次消融后阵发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持续性房颤亦可达80%。

  近年来,国外采用“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患者中风。王景峰表示,因为绝大多数房颤患者血栓位于左心耳,因此如将左心耳封堵住,理论上可以减少大多数的血栓形成。在国外,左心耳封堵术可预防房颤患者中风的有效性已被证实,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