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评论:医患互信内耗中的失言与误解
发布时间:2014-02-25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佘宗明

 原标题:评论:医患互信内耗中的失言与误解

  西安晚报迅 (佘宗明)2月21日,知名主持人王牧笛陪女友打点滴,因不满护士连扎四针才找准血管,他发微博称“我也想拿刀砍人”。当晚他删帖道歉,但风波难止。22日,中国医师协会公开谴责,要求其所在单位“责令其下课”。23日晚,王牧笛微博上二度表态,称“深深懊悔”。(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8版)

  微博泄愤,却引燃医疗界的“怒火”,乍看上去,它是偶发的“擦枪走火”,但它能聚讼纷纭,说到底,是因为医患间信任内耗、杀医案频发的循环因果链,正制造着群际关系紧张与互信链裂缝,而王牧笛的失言,恰恰又触碰到了这创口。

  毫无疑问,作为这起风波的引线,王牧笛“想砍人”的言论,有失妥当:其女友被连扎四针,于个人情感而言,难免因疼生怨;问题是,身为大V,他在兼具私人性与公众属性的微博上,扬言要施暴,罔顾其负面影响,这确实失之情绪化。

  正因如此,其过激言论刚发出后,就引起舆论哗然。尤其是,许多医务人员群情激愤,而中国医师协会也出来表态,要求其单位“深究其责”。这也不难想见,若对医疗效果不满意,就动辄采取暴力,甚至是屠刀相向,只会加重社会戾气,也难免刺激医师群体的焦虑情绪,致其反应激烈。

  事实上,若双方秉持克制理性,纷扰本可消解:之于王牧笛,他应该了解,静脉穿刺时,因人血管情况与穿刺者业务水平原因,“一针不见血”并不奇怪。当然,就微博内容看,让王牧笛感到气愤的,是就诊护士“边和人聊天边拔针”,态度傲慢。但即便如此,他大可向院方投诉,或者取证维权,而不应口出恶言。

  对中国医师协会而言,王牧笛言辞虽失当,但终是一时泄愤、冲动表达,连“犯意表示”都算不上,遑论真去砍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王牧笛事后已立马道歉……基于此,完全无需得理不让人、穷追猛打,非得逼其下课才罢休。

  在此风波中,“责令下课”跟“想砍人”本质上异体同源、如出一辙,都有过分敏感之虞,也无益于纠纷的纾解。在此情境下,构筑对话平台,营造互谅氛围,无疑很有必要。像王牧笛致歉信中所说的:希望通过此事,患者及家属能更多地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处境和遭遇,双方多些理解与沟通。

  但也要看到,事态之所以会激化,固然有快意恩仇式表达在“催化”,但究其原因,在于它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医患关系的撕裂状态——在信息不对称筑起的“围墙”中,在互信坍塌的环境里,双方也失去“有话好好说”的耐心,而多了些依附于惯性想象的警惕,多了些臆断先行的猜疑。

  所以,部分患者面对“连扎四针”式纠纷,才会将“杀医”作为权利伸张选项;而医师群体对“杀医”言论,也反应过度。二者指涉的,恰是沟通渠道的淤塞,比如说,病患即时投诉机制的不彰,医疗效果评价平台的匮乏等。

  而今,王牧笛所在单位方面已介入调查。公众也希望,此事能以和解、相互包容收场。毕竟,在“杀医”案高发的时间节点上,消解“杀医”焦虑,恰需理性对话,而非在“不饶人”姿态中制造裂痕。